阅读教学要重视应用性阅读的指导
2009-12-31张孔义孔夷任
张孔义 孔夷任
一、阅读不仅仅是吸收信息
提起阅读,许多人马上想起吸收信息。确实,吸收信息是阅读的最重要功能,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是从这一角度去解释阅读的含义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其实,阅读除了吸收信息外,还有其他功能。因此,对阅读含义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外延。例如,曾祥芹和韩雪屏的《阅读学原理》指出:“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这里增加了读物的“情感”对读者的影响因素。章熊、张建华在《语文教学的再认识》中则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思考”在阅读中的作用。《教育大辞典》(卷一)则把阅读界说为:“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这里突出了在阅读中信息的交流与应用。从对阅读的不同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功能的多样性:一是为了吸收信息、获取知识而阅读;二是为了审美愉悦、获得情感体验而阅读;三是为了批判评价、砥砺思想而阅读;四是为了应用信息、促进交流而阅读。确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阅读首先需要理解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体会情感,这是对信息的吸收。在这基础上,需要对信息进行批判、评价、创新和运用,这是对信息的应用。吸收信息和应用信息在阅读中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既然现实社会生活中有不同类型的阅读,阅读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这些不同的阅读,掌握相应的阅读技能。因为,阅读的类型不同,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也不同。因此,中小学阅读教学既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还需要指导学生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这样才有利于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是,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虽然都认识到通过阅读吸收信息和审美愉悦的价值,千方百计地指导学生理解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体验情感,但对通过阅读砥砺思想和应用信息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少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批判信息提升思维水平,尤其是基本忽略了指导学生怎样应用阅读所获得的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经受了近十年的基本局限于理解信息和吸收信息的阅读教学,一直缺乏应用性阅读的指导。无运用的阅读其目的是泛化的,实际上就是无目的的阅读活动。目的不明确的活动,行为必然是茫然的。这是阅读教学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吸收信息、忽视应用阅读所获得信息的阅读方式,大力提倡应用性阅读的教学,确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应用能力。
二、何谓应用性阅读
所谓“应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使用”。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三大类,其中认知领域又划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水平。布鲁姆把“应用”的认知目标解释为“是指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1]。我们认为,应用性阅读是读者出于某种需要、有具体用途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使用吸收到的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创造出新的信息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中,大多数阅读都是为了满足某些现实的需要、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而阅读的。例如,阅读各类文件、规章制度、产品使用说明等等,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寻找所需信息,理解并归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又如,为了研究某一问题而阅读各种资料,这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把各种资料中的相关信息联系在一起加以分析、分类,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规则来解决问题。
开展应用性阅读可以促进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因为阅读有具体的应用指向,对文本信息的感知和提取就有了方向和价值判断的依据,阅读中的发现所激发的兴趣和完成应用任务的使命感会给信息搜索和信息筛选带来强大的动力。学生应用阅读获得信息来解决问题,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被激发了,阅读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同一读物处在不同的应用背景下可以满足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会显现不同的信息系统,这就有个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的问题。也正是对信息的处理利用,才体现了阅读的自主性和生活性以及阅读过程的研究性,也才有可能体现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有机统一,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现代性。
开展应用性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应用,学生可以检查自己对读物理解的程度,认识到哪些内容已经理解,哪些内容还没掌握,据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在应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其他未知的知识,遇到某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可以说,应用性阅读不仅是使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得到深化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检查阅读理解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有助于及时弥补学生阅读上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
开展应用性阅读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人,如果阅读只是了解所读内容的表层含义,并没有真正理解所读内容的实质,那是囫囵吞枣;如果阅读理解了所读内容,但也仅限于理解其义而不能加以应用,那是两脚书橱;如果阅读既能领会和掌握所读的内容,又能把所理解的信息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做到学以致用,那才是真才实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用性阅读就是一项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把阅读吸收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的最佳途径,为学生提供了阅读能力自我发展所需要的机制,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三、怎样开展应用性阅读教学
语文特级教师董承理老师在教《〈物种起源〉绪论》一课时,设计了从吸收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教学实践,我们以这一课为例总结一些应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以吸收为基础
董老师教《〈物种起源〉绪论》的第一环节是要求学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我们知道,阅读是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每篇课文都包含一定的知识,反映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人与事的审美感受。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切实理解其内涵,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价值所在。在这一环节中,董老师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要点,尤其是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对一个叙述性段落的内容把握得比较准确,而对头绪比较复杂的段落往往看不清表达线索;对句子的语言表达下的工夫比较多,而对作者的表达思路却重视不够”进行点拨,使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可以说,高效的阅读是吸收信息和应用信息的统一,应用性阅读应该以吸收信息为基础。没有吸取,则运用缺乏源泉;没有运用,则吸取缺乏方向和动力。因此,即使某些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是放在应用阅读上,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积累知识、认识世界。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启发学生应用信息,进而激发创新意识,开发新的信息。
(二)创设应用的情景
董老师的第二环节教学是引导学生“向别人介绍这篇绪论,或者给这本书做广告”而写“内容摘要”。这是创设应用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从应用的角度进一步阅读文本,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筛选、提取和利用文本信息。可以说,创设应用情景也就是建立应用性阅读的学习机制,是应用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学生正是从应用情景出发阅读和分析课文,积极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采取了与学习目的相适应的认知策略,达到了应用阅读的目的。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从教师那里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而是整个过程会使学生发现自己还欠缺什么,懂得如何想办法利用教学所提供的条件或自己创造条件去获得自己所欠缺的东西;其成败,并不取决于教师的理解和发挥的水平,而决定于教材所提供的条件、对运用所作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学生主动的程度。特别是它为学生的自由发展留出了充分的空间,为有的放矢真正有所裨益的讨论创造了条件。董老师在教鲁迅的《呐喊·自序》时,也是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创设了应用情景:要求学生就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等散文,将鲁迅离家往南京求学至弃医从文的具体经过整理出来,写成传记材料;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有条件并且能够做到的,可利用《呐喊·自序》所提供的信息,搜集关于鲁迅小说创作的材料,结合《呐喊》中的小说,分析鲁迅小说创作的思想倾向。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运用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同一篇作品。
(三)具体指导应用的策略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董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应用性阅读时,不是简单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盲目摸索,而是具体指导学生应用的策略。例如要求学生“向别人介绍这篇绪论,或者给这本书做广告”而写“内容摘要”时,董老师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指导。一是明确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这一项目的学习:“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知道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还要会利用这些信息为社会服务。譬如,我们有时候会在自己的文章里向人介绍这篇绪论,或者给这本书做广告,就需要用‘内容摘要的形式。”简明扼要的几句话,让学生清楚了这项学习的目的、作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二是指导学生准确掌握学习内容的核心知识。老师问:“你们见过‘内容摘要吗?”学生回答:“见过,书的前面有,有些论文的前面也有。”老师再启发:“你们见过的那些‘内容摘要都写些什么的,有印象吗?”学生回答:“在我的印象里,如果是叙事的,就叙述事情的梗概,如果是论文,就摘录主要观点。”在激活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原有知识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正确的核心知识:“摘要,就是作者或者出版者用三四百字的篇幅‘摘取著作的‘要点放在著作的前面,让读者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三是循循诱导学生经历该项学习活动所需的认知过程。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要写摘要,首先得准确把握著作的要点,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困难反复启发:“我们先来看看《〈物种起源〉绪论》有哪些要点”;“应当抓住哪些信息点”;“我们先不讨论具体的表述问题,而是将本著作的主要观点提取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多角度对话,在对话中修改认识上的误差,对正确的认识进行补充、丰富、深化,最后水到渠成,要求学生“把刚才同学的发言整理一下,写出一篇二三百字的‘内容摘要来”。
我们知道,应用是一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要顺利完成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策略。应用性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具体指导学生掌握应用的操作策略。董老师从“是什么”“怎样操作”“适用于什么情景”三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应用的操作策略,印证了现代教育学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是陈述性知识教学、程序性知识教学、条件性知识教学的和谐统一。
(四)指导应用的迁移
董老师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引导学生整理达尔文科学研究的方法。董老师提示:“我们换一个角度,请大家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是《达尔文传记》的作者,现在要写一篇关于达尔文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评传,需要到各种文献中去搜索这方面的材料,无疑,《〈物种起源〉绪论》中包含着这方面的信息。”这是从应用迁移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对同一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应用角度,多次的、不同情境的、难度逐渐增加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文章中有关达尔文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比较分散,有的是直接表现,有的是间接表现,学习难度有所增加。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活动所涉及的认知过程上,启发学生思考“他的研究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用了什么方法,是怎样获得研究结论的”,引导学生把分散的信息筛选出来,把含蓄的内容显现出来,对间接信息进行阐释,最后,要求学生“以‘从《〈物种起源〉绪论》看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方法为题,把刚才同学们所谈的内容整理成一篇小文章”,通过所确立的阅读目的把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对这些信息再加工整理,既可以创造出新的信息,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灵活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以理解、吸收信息为基础,创设应用情景,指导学生应用的策略,引导学生灵活迁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应用性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古人就强调“学以致用”,阅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文本内容、吸收信息,而应该是把吸收到的信息加以应用。吸收与应用始终联系在一起,吸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阅读教学需要更多地指导学生开展应用性阅读。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桑切克.教育心理学[M].周冠英,王学成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