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导入教学初探
2009-12-31李虹
李 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在现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采用多媒体设计,但问题是精心设计好的导入不一定在课堂上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的新课导入设计能取得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如果教师的新课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则能大大激发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充满期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现就笔者几次开设公开课的案例对新课导入作一探讨。
一、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导入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若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中引入,则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自觉积极地学习。
【案例1】
课题:城市区位因素和城市化
这是一节评特级教师时在省级考核中上的课,当时从第一节课到第五节课每个教师上的课题是一样的,所以课堂设计新颖尤其重要。
对我来说,教材是熟悉的,关键是如何在课堂设计中融入新意?学生是陌生的(外校借班开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带着这两个问题,我边思考边开始了紧张的备课,而首先考虑的是导入的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活塞队与热火队的球赛图片作导入。上课前我在大屏幕上显示的不是课题的名称,而是一幅NBA球员的扣篮画面,学生们就围绕着这幅图片议论起来,因为6月1日正好是活塞队大胜热火队,而我上课的那天正好是6月2号,选取的正好是这场球赛的图片,当时有学生就问我:“老师,这节上什么课?”“你们猜猜?”我反问学生,但我心里已经兴奋起来,师生互动的基础有了,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一开始上课我就由活塞队和热火队的名称和城市区位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学生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再由美国到中国,到长三角城市群,到嘉兴的城市区位和城市化,特别是给学生展示了几幅嘉兴20世纪80年代的中山路、北京路的老照片和现在的照片进行对照,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变化的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了,非常顺利地导入了城市区位和城市化的主题。
【自我反思】
这节课的导入之所以比较成功,一是自己备课真正做到了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考虑到现在的高中学生不管男女都非常喜欢看篮球赛,于是从学生感兴趣的NBA球赛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二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嘉兴的城市区位和城市发展)着手分析,使得师生之间有深层次的互动,有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目的。
二、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在课堂导入中引入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知识,把身边的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分析这些地理现象,从而真正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
【案例2】
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这是一节在异地(浙江江山)上的公开课,而且是一节复习课。所以导入既要简洁又要快速地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要与本节课的主题贴切。带着这三个目标,我设计了用五幅图作新课导入,第一幅图是浙江省地形图,在图上标出嘉兴与江山,在这幅图上一是让学生了解嘉兴与江山的地理位置,一个在浙东北,一个在浙西南;二是让学生从高度表上看出嘉兴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区,江山则在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区。给学生展示的第二幅图是嘉兴南湖景观,第三幅图是江山江郎山的景观,通过这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有不同的自然景观。给学生展示的第四幅图是浙北平原的水稻生产,第五幅图是浙西南的红壤丘陵植被,通过这两幅图,一是让学生理解一个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是让学生理解嘉兴与江山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自我反思】
这节课的导入成功之处在于把授课教师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当地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明显的视觉差异,从而为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打下基础。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展示的图片上,嘉兴和江山的对比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张张图片的展示、递进,引人入胜,非常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导入
古语说: “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会十分自然,但复习提问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案例3】
课题: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设计导入时,我准备用一幅中国地形图,并提问“我国地形有什么特征”来引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的结论,从而导出“因为平地少、耕地比重小,所以要开发和利用山区的农业资源”的正题。然而,在正式开课的时候,我指着中国地形图,让一位学生来回答“从图中你能看出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吗”。那位学生居然回答:“我不知道。”一瞬间,全班鸦雀无声,学生的眼光都在看着我,坐在后排听课的教师也在看着我如何面对这个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当时我心里确实震惊了一下,这是我开过的多次公开课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境,我停顿了一下,微笑着面对那位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的学生,先请他坐下,然后告诉他,其实也在告诉全班同学:“没关系,正因为不知道我们才要学习,还有不知道的同学吗?” 此时全班肃静,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回答,我用关切的眼光环视教室一周,让和我陌生的学生看到我眼中的真诚,然后我说:“让我和你们一起来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吧。”“好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轻松的微笑,我也如释重负,微笑着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自我反思】
该节课的导入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出现尴尬局面,主要是我在设计导入时,只考虑了教材因素,只设计了如何一步步引入主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当时借班上课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而我上的课题是高三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头脑中没有关于这节课所需要的一些铺垫知识;另外,中国地形知识是学生在初一时学过的内容,到了高二自然也就忘得差不多了,一上课我没有对旧知识进行任何复习就开始提问,学生只能回答“不知道”了。虽然这节课凭借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把可能引起师生交流障碍的危情巧妙地转化了,但预设的导入失败也让我有深刻反思:备课一定要备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设计都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也就是说一定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以上三个新课导入的案例,最大的区别就是教师的学生观,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有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的兴趣爱好。“案例1”和“案例2”的导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贴近学生的思维;“案例3”出现的课堂小插曲,是因为教师在用承前启后的导入方式时,只考虑了如何“启后”,而没有关注在“承前”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储备情况。
总之,新课导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是课堂教学中关键的第一步。在课堂导入的设计中也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在知识和技能目标上要体现知识的承前启后作用,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过程和方法目标上要努力设计既符合学生情趣,又与新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新颖的情境,同时也要简洁明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新课导入既是一个教学环节,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反思,不断地探索、创新,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之树常青,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之术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