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材资源的合理运用
2009-12-31孙瑛
孙 瑛
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资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入选教材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凝聚了语文研究专家的心血和智慧。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是教师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于永正老师曾说:“一定要下功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何艺术可言。”
解读教材通常分四步:第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第二,文本想要说什么;第三,文本能够说什么;第四,文本应该说什么。中学生阅读教材由于语词障碍较少,往往自以为已经读懂了文章,教师的工作就要引领学生探索似懂非懂的问题,理解貌似浅显的语句,在对教材深层次的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也是教师运用教材资源、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
一、关注注解,正确解读教材
教师如果匆匆阅读教材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教案,一定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其实教材本身也提供着资源,比如注解与插图。研读教材时如果能充分运用教材编辑者给予的这些资料,也能为师生正确解读教材提供帮手。
例如《登泰山记》,大部分教学参考资料都将其定位为:描绘了泰山顶上所见的壮丽雄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可是写泰山日出优秀的文章还有很多,更不要说赞美祖国山河的典范文本了,那么编选《登泰山记》作为课文有何意义?在教学中,笔者在疏理文章脉络、读通文章字句后,引导学生关注文后几个日期时间的注释:①丁未;②戊申;③晦。这样学生自己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姚鼐会冒着风雪历时一个月,在除夕这天登泰山?”试想,在新的一年,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泰山之巅,观旭日东升,定是一种非比寻常的心境。若再联系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作者时年43岁,从京师辞官归隐。辞官而无愠色,登高而望远。这就绝非热爱祖国山河这么简单了,而更多的显现为面对得失荣辱旷达超然的胸襟。在几个文后注解的帮助下,学生得到了与先前不一样的解读,更感受到了文本背后作者的思想,由此可见,由注解引发的问题对于解读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运用语言资源,合理加工教材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恐怕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教师要让学生读出语言深处的美。语文新课标有这样的概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的有效性除了选择恰当的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是不容忽视的重点。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感知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思考为何这样写。同时,教师还必须思考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让课文内部的有效资源和学生互动起来,从而让学生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品味语言方面,除了寻找到文眼即关键字词来正确解读课文,还可以运用漏词、改词等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课文语言运用的妙处。
如《秦俑漫笔》,篇幅不长,文字浅显。初读之后,多数学生已经能理顺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了。如果教师不重视对文本内部有效资源的开发,和学生的认识保持在一个层面上,文本的学与不学、读与不读也就没了区别。文本内部的有效资源在哪里?在内容的层面上可以进行引申,在语言的层面上有无可以借鉴的方面呢?带着这样的思考,一位教师在大声朗读中发现文中描写秦俑的短句较多,读来铿锵有力,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于是教师选择了文中的原句:“射士,右膝跪地,左膝弯曲,双手在右侧作持弓状,身稍侧转,直观前方。”将其改编为长句:“武士俑当中有射士,他的右膝跪在地上,左膝弯曲着,他双手在右侧作持弓状,并且他的身体是稍微侧转并且直观前方的。”然后请学生大声地读,并且比较朗读的感受。这样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重读了文章,在字里行间有所发现,从而感知文本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用短句)”而不“那样写(用长句)”。教师对看似平常的文字进行了很好的挖掘与合理加工,让学生体会到: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是为不同的情感表达服务的。
三、用好“空白”资源,鼓励个性解读
文本很多时候会为阅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这是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进行有个性的理解。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这方面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小说与记人叙事的散文常有意犹未尽的结尾,开发这些小说资源,让学生续写或者改写结局,然后交流比较,这样,课文会从书上走进学生的心里。一些经典篇目,可以利用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让学生联系文中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续写。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回来了……”;鲁迅的《故乡》“二十年后宏儿与水生再次相逢……”;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无数的窃窃私语传入皇帝的耳朵,好不容易坚持到游行结束,回到皇宫,他会怎么办呢”;等等。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必然会添注自己的理解,并与文本进行对话。西方一位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而对这种“创造性的空”的理解和填补,往往是一种生命体验与阅读感受的契合。
如苏雪林的写景散文《溪水》,该文文笔优美,作者想象新奇,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秋天的景色。在作者笔下,溪水是活泼的少女,红叶是一个淘气的男孩,红叶落入水中,溪水带着树叶流动。在作者眼里是少女在“恶作剧”,以此体现了溪水之活泼、红叶之可爱,为让学生加深理解,一教师有意在此环节留白,让学生借助自己的想象思考:溪水在流淌,红叶落入水中,卷入漩涡,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并为之设计两者对白。学生兴趣大增,溪水与红叶之间的对话惟妙惟肖,很好地刻画出二者的性格,下面是学生习作之一:
莫名地跌入溪水的小红叶余惊未定又被溪水推搡着到了漩涡之中。
小红叶竭力挣脱,原本泛红的树叶更红了:“溪水姐姐,你这是干什么呢?”
“呵呵呵,别怕别怕,我和你闹着玩呢!”轻柔的溪水转动着,漩涡时而大时而小。
迷失了方向的小红叶,跟着漩涡转了起来,涡儿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快,小红叶快湿透了,灿灿的红变得透亮起来。“溪水姐姐,我好晕好晕……到底怎么了?我要回家,回家!”
“淘气鬼,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自己跑出来呀?”溪水放慢了速度,可依旧不停地打着转儿。
“我错了,错了,我要出去,回……回……家……家……”小红叶的身子越来越湿了,透亮的红又成了湿透的暗红,溪水、泪水打湿了自己的身子。
溪水,笑嘻嘻地松了手,“以后要乖,不然姐姐就陪你玩这个游戏!”
晕晕的小红叶被平缓的溪水一路承着,回了家。而溪水,依旧欢奔着前进!
从学生的习作中,我们能够感悟到课文中溪水与红叶的可爱,能够体验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作为最重要也是用得最多的课程资源,有着其他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一座“富矿”,可开发的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以上仅从文本语言、文章内容的“留白”、 注解资源等方面列举了一些开发教材资源并运用的例子。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每位教师都能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这样的课文不会只是“书上”的课文,而是会成为“老师”的课文、学生自己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