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范畴化角度分析中介语的多变性和石化现象
2009-12-30杨敏张华斌方岚
杨 敏 张华斌 方 岚
[摘 要] 多变性和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两大特点。本文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对中介语的多变性及石化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范畴内涵定义的变化,类典型外延意义的变化和认知图式的变化是导致中介语多变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认知范畴化;中介语;多变性;石化现象
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 1972创造了中介语一词,用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独立语言体系。学习者在逐步增加对目标语了解的过程中,逐渐在大脑中构建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中介语语法,中介语也逐渐向目标语的正确形式靠拢[1]。要达到目标语,必须经过中介语阶段,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中的必经之路[5]。因此,中介语已经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其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Ellis提出,中介语的石化包括6方面的特征:(1)石化就是发展的停滞;(2)石化出现在中介语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音位、词法、句法、语义、篇章和语用等层面;(3)石化是持久的并有抵抗力的;(4)不管二语学习者是成人还是儿童,石化现象都会出现;(5)石化的特点表现为语言的回退、固化了的错误、学习高原、典型错误、持久的非目的语语言运用、否定性反馈、无法纠正的错误、习惯性错误和长期的自由变异等;(6)具体的、持久的中介语特征是可以通过实证研究被发现的[4]。多变性(variability)和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也是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二语学习者的一些二语知识来源于某些与L1不直接相关的认知能力。因此,本文拟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对中介语的这两大特点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两大特点有个客观的认识,进而对外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认知范畴化
范畴化、类典型和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范畴化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们在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往往会把事物按照自己理解的范畴加以归类,并把常见的特定事物原始模式作为归类的依据[8]。
类典型和图式是认知范畴化的两大重要概念。类典型是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图式是一个理论性的心理结构,用来表征储存在认知中的一般概念。人对范畴的一组特征的定型看法就是范畴图式。
二、中介语的多变性和石化现象
不同的二语习得研究者对中介语进行研究时所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在20世纪90年代,Selinker得出了一些中介语方面的研究结论:对语言迁移和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分析应在一个宽泛的概念体系中进行,因为以普遍语法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研究解释不了影响中介语形成的社会因素[6]。Corder认为,只要定期对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法系统进行检查和分析,就可以了解目标语某些方面的内容对中介语语法系统的影响[6]。Macwhinney使用类推法,对年龄和中介语石化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10个可能影响其关系的因素[2]。尽管如此,大多数研究者都承认中介语的多变性和石化现象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是中介语的两个重要特征。
1、多变性
中介语的多变性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意义。多变性又分系统多变性和任意多变性。当学习者较多注意新习得的语言形式时,他们使用的语言就比较规范。但同时,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也往往会出现更多的任意多变性。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刻意监察或控制的语言往往更具不稳定性。新获得的语言形式在使用时需要学习者施加更多的有意识的控制,随着语言习得的发展,当语言形式逐渐固定下来时,学习者就较少关注语言形式了。同时,语言环境和母语迁移、二语水平、语体、任务和说话对象等因素也导致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具有多变性。Rod Ellis认为,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变性。语言习得必然涉及到变化的产生[4]。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认知范畴化及其类典型理论和图式理论也能很好地解释中介语的多变性。一个范畴的内涵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都会引起范畴内涵定义的变化。以“上学”这一范畴的内涵意义在中国的变化为例。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上学”的理解是在私塾学习,即少数有钱人家合资为孩子请老师上课;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几乎所有的学龄儿童都可以上小学和中学,“上学”指的是上小学或中学,私塾已不复存在;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要求提高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夜校、函授学校、电视大学等新兴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此时,“上学”的内涵更广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inter网的日益普及,一种更便捷的教学模式出现了:网上教学。因此,与英文相比,中文的“上学”这个范畴的内涵意义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个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导致中介语里“上学”这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科技的进步,一个范畴的内涵定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外在语言环境,进而造成二语学习者中介语的多变性。
类典型理论认为,语言学的范畴主要不是由语言的特异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的认知和文化模式决定的。认知范畴的类典型具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类典型的外延意义不仅是语言本身的问题,也是一个百科知识成分的问题。以中文“车”这一范畴的类典型“小汽车”为例。在主要的英语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小轿车在20世纪中期已经非常普及,是普通民众的代步工具。而在我国,从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末期,只有级别较高的国家干部才有资格配备使用小轿车,小轿车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入,到90年代末期,我国出现了为数不多的私家车,小轿车成为了财富的象征;在最近十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小轿车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代步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类典型“小汽车”的外延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百科知识的增加而变化,而相应的英文表达“car”的外延意义变化却较小,从而导致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的多变性。
人们的新的认知体验也会导致已有认知图式的重构和变化。inter网在我国普及之前,人们想买衣服时,头脑中会出现这样的图式:到服装店——挑选——(讨价还价)——付钱——带走衣服。但随着inter网在我国的普及,网上购物日益盛行。人们在淘宝网上买过一次衣服后,就会产生一个新的关于买衣服的图式:上网查找关于出售衣服的信息——根据提供的衣服的图片和价格进行挑选——寄钱给销售单位——销售单位送货上门。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图式是语篇的框架,而语法和词汇是使得语言在语言产生中得以完整的建筑构件。图式的重构和变化从认知的角度影响着学习者母语的变化,进而造成学习者中介语的变化。因为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的影响。
2、石化现象
Selinker在1992年对石化现象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6]。Selinker认为影响石化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学习策略[6]。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学习策略是特殊的信息处理方式。笔者认为,从认知范畴的角度来看,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图式。因为图式包括知识本身和如何使用知识的信息。因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图式影响了他们的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形成。图式是通过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物的认知而产生的。学习图式亦是如此。人们在反复接触一个学习场景时,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概括。如去过图书馆后,人们就会对图书馆产生一种概括,把有关图书馆的经验发展成为一组抽象的、关于人们在图书馆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的期望。图式同时又具有文化共享特征。尽管图式反映某一个体的经验,但是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可以共享图式。如在中国,陌生人在第一次见面时通常以“请问贵姓?”、“请问贵庚?”、“在哪个单位工作?”等话语作为寒暄语;而熟人之间见面常以“吃了没有?”、“你到哪儿去?”、“散步啊?”等语言作为问候语。因此,学习英语的中国人在开始练习英语对话时,甚至与外国人交谈时,会非常自然地问“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work?”,“Have you eaten yet?”等句子。由于这些句子本身并没有问题,不影响理解,初学英语的中国人长期使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图式。长此以往,他们的中介语就出现了上述石化现象。
三、结语
尽管不同的二语习得研究者对中介语进行研究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大都承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具有多变性和石化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刚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往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为中介语比一般的自然语言表现出更多的多变性。中介语的石化具有永久性特征,最终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
笔者认为,认知范畴化的类典型同时具有内涵和外延意义,而其外延意义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同时也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百科知识有关。因此,时间的推移会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百科知识的变化从而引起类典型的外延意义的变化,最终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的多变性。认知图式的变化从认知和语言学习两个方面影响着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并导致其多变。影响石化现象发生的学习策略是一种学习图式。学习图式的稳定性和文化共享性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发生石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Diane Larsen-Freeman.第二语言习得概况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Han,Z-H.Fossilization in adult SLA[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4.
[3] Mark Andrew James.IL variation and transfer of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2007(2).
[4] Rod Ellis.A Response to Greg.[J] Applied Linguistics.1990(4).
[5] Selinker,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209-31.
[6] 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7] Selinker,L & Lahmanan,U.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R].In Gass and Selinker(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C].Ansterdam:John Benjamines.1992.
[8] 卢植.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 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作者简介]
杨敏(1972-)女,重庆人,讲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