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

2009-12-29石红权

陕西教育·教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天数梯形平行四边形

石红权

一、激发质疑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去启发学生提问,给学生提供提问的“引子”,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动机。比如:我在教学“2和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可以让生说出任何一个自然数,我都能迅速准确的说出它能否被2或5整除,学生出于强烈的好奇心,抢着说越来越大的数想把我“将”住,但我又很快地判断后,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力求知道其中的玄机,是什么让老师这么快又准地判断出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指导质疑

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要使学生能不断地发展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向,重点从几方面着手质疑。

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①通过什么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来?②学过的圆形面积怎么求?③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求④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学过的圆形的边有什么关系?这样老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提问的格式,指明质疑的方向,这样学生会从几个方面去质疑,明确了方向,知道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掌握了技能。所以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同学们就很自然地围绕①梯形面积是怎样转化其它图形的?②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③梯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很自然地解出了问题。

三、组织释疑

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思维式,因势利导,拓展学生的思路,就比如从甲地到乙地,我们可以步行、骑摩托车、坐汽车、坐轮船、坐火车……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能够到达目的地,什么方式都可以,学习亦是如此,同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去思考,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教师要不拘一格,尽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把学生的疑问一一解答,这咱解答应该尽可的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创新,求得发展,在辩论中得到概念,揭示规律,提高质疑能力,从而克服人云亦云,随波逐波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辨论中各抒己见,各陈述自己的观点,精益求精,去伪存真,求得最佳答案或解题的思路、方法。例如:光明服装厂要生产1600件上衣,前3天已完成40%,照这样计算,一共要用多少天?解答这道应用题时学生一般这样列式:1600÷(1600×40%÷3),但有位同学却提出可用3÷2/5,观点是,因为已做的天数和其它天数比是2:5,所以一共要用的天数只3÷2/5=7.5(天),其他同学听后觉得不无道理,还认为这种方法真行。好在我没有将那位同学的回答弃之不理,虽然在这堂数学课出现了意外,没有维持一堂课流畅的运转,但我感谢那位同学,正因为他的意外,我的等待、课堂有了这个辨论而升温,我觉得课堂上空流传着一种非常特别的空气——思维被激活后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活跃的空气。

四、鼓励质疑

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在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成功的欲念”。同理,一个学生如果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被老师表扬,那么他会更加主动积极地提出各种问题,只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得以迅速的发展和提高,才能打开数学宝殿的大门。为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质疑的积极性,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的信心。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超越自我,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讲,疑专家之言,在质疑中探索,在释疑中开拓。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怀疑,最终提出“日心说”,达尔文对“创造论”怀疑而最终提出“进化论”……有了疑问,就有了求知的动力,才可能发掘新知,发明创造。

总之,教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思索,在思索中释疑,在释疑中创造,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增强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厌学到爱学的意识。

猜你喜欢

天数梯形平行四边形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自卑的梯形弟弟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雾霾天数影响因素分析
马匹喝水
生日谜题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