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供需状况调查分析
2009-12-29余际从王炜刘粤湘陈婧丹
中国市场 2009年6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毕业生就业去向、地质单位对高等院校毕业生需求状况,预测我国2010年、2015年、2020年地质科技工作者供需状况。结果显示未来10~15年我国地质人才存在着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且缺口数量较大。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我国地质人才严重缺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质科技工作者;地勘单位;供需状况
[中图分类号]TBl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6-0146-05
《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地质工作,必须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地质教育,加快地质人才开发。目前我国地质人才培养已经明显滞后于地质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为了详细掌握我国地质科技人才现状,中国科协委托中国地质学会立项对我国地质科技人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生,但是由于体制改革及政策上的原因,高校毕业生只有小部分能够实际到地质单位去工作,于是出现了近年来的地质人才短缺。现将我国地质类专业在校生、来源、需求及供需预测等报告如下。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Ys5A6eXCBT2X7tZo4xMKTi.webp)
1 我国高等院校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地质类专业设置及办学点
地质类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5个一级学科、9个专业;研究生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5个一级学科、14个二级学科。
全国普通高校地质类专业布点共有98个,其中,地质学专业13个;地球化学专业10个;地球物理学专业14个,资源勘察工程专业26个;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28个;地质工程专业18个;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个;海洋科学专业11个;测绘工程专业61个。
1.2地质类学生来源及专业观念调查
1.2.1学生来源
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类学生来源进行了调查,地质类专业学生来自于农村的占60.1%,城市占39.9%,其中应届生占61.43%,往届生占38.57%,即农村与城市、应届与往届生源之比都接近于6:4。
1.2.2专业观念调查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2万多地质科技人员,分别针对不愿报考地质院校的原因进行问卷调查。
可见地勘单位与院校技术人员不愿报考地质专业的原因基本一致,因为工作环境艰苦的分别占27.70%、29.25%,文化生活匮乏的占13.08%、11.75%,收入偏低的占21.69%、16.77%,偏远的占13.20%、17.07%,找对象难的占13.39%、12.18%,社会偏见的占6.90%、9.98%,其他原因的占4.03%、3.00%。由此得出不愿报考地质类的原因中,工作环境艰苦居第一位,收入偏低和地域偏远居第二位,文化匮乏、找对象难居第三位,社会偏见居第四位。可见,改善地质工作条件、提高待遇等的要求非常迫切。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ngg82PvsRDc2aRoJEoCZHB.webp)
1.3地质类专业招生总体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5年的统计资料,“十五”期间,地质类专业本科招生总数为54519人,年均增长率为15.1%;专科招生总数为10692人,年均增长率为17.5%;2004年地质类硕士学科招生人数共计3702人,年均增长率约15%;博士招生总规模为1334人,年均招生规模变化不大。
2 我国高等院校地质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2.1本科生就业去向
选取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桂林工学院等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几所含地质类专业高等院校进行了调查统计。地质类本科毕业生去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去野外工作的比例逐年减少;资源勘察、地质工程等应用型专业到企业就业的相对较多,达40%以上;考研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本科生考研的人数达50%,到教学单位的比例较小、不超过3%,去科研单位的比例约为20%。本科生去地勘基层就业比例约为25%。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KVn4DB6bPHQPRsFMUFFWDz.webp)
2.2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
通过选取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的调查统计,硕士毕业生攻博、进入科研单位和教学单位的平均占到70%以上,到地勘行业内的基层就业率平均不足20%。说明硕士研究生毕业选择留在大、中型城市的占到70%以上。这种状况加剧了地质类行业基层单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同时又造成了留在大、中城市中的地质类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
2.3博士生就业去向
通过对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吉林大学4所大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80%~90%进入高校或科研部门,而到行业内的基层就业率在15%以下,且基本上都留在大、中城市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基层地勘单位要引进博士层次的人才是非常困难的。
总之,我国高等院校地质专业毕业生去地勘基层行业就业的比例本科生约为25%,研究生约为20%,博士生在15%以下。
3 地质单位对高等院校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
3.1地质单位对高等院校毕业生需求调查
通过对中国地调局、重庆地勘局、内蒙古地勘局、河北地勘局、江苏地勘局、安徽地勘局、山东地勘局、陕西地勘局、甘肃地勘局、宁夏地勘局、新疆地勘局、冶金新疆院、建材中心、化工总局、化工泰安院、煤田地质局16个固体矿产勘探部分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此次调查不含石油地质,海洋地质,矿山地质人才需求,被调查的单位约占地勘单位总数的1/8。在调查的16个地勘单位中,现有大专以上人才为21607人,2015年大专以上人才需求总数为9655人,2020年为13040人。因所调查地勘单位只占全部地勘单位的1/8,则实际需求应分别乘8倍,则2015年、2020年实际需求分别为:77240人和104320人。显示出地勘单位人才短缺十分严重。
3.2高校地质类专业供需比调查
近年来,经济增长加大了对资源的需求,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强,极大地带动了地学人才需求的增加。地质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以上,以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2004-2006年主要地质类专业供求比与社会需求状况可见,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测绘工程专业供求比在1:10以上,一般专业都在1:5以上,地球化学为1:3左右。
4 我国2010年、2020年地质科技工作者供需预测
4.1 2010年、2020年地质科技工作者供给预测
4.1.1 2006--2010年地质科技工作者供给预测
根据2002--2006年地质类专业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招生情况,按理想状态,假设全员毕业,则可预测z006--2010年毕业生人数。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Na9iYKpkWUryvsYjP4DvXq.webp)
4.1.2 2011--2020年地质科技工作者供给预测
根据2006--2010年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供给数量的变化趋势,推算出2010--2020年地质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增长率,专科为10%,本科为9.53%,硕士为15%,博士生毕业人数基本不变。假定该增长率基本保持不变,则可预测2011--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De4zNA4VXhQMeVD5iTCyMK.webp)
4.1.3地质类毕业生实际到地勘单位就业人数预测
根据多所学校调查结果,地质类本科毕业生去地勘单位就业率约为25%,专科毕业生约为60%,硕士毕业生为20%,博士生为15%。
由此得出,2015年各层次地质专业毕业生到地勘单位就业的人数为16801人,2020年为27763人。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EiZgN6ZM3kMGKMPa6AZLhB.webp)
4.2地质人才需求预测
根据对2001--2005年普通本科地质类专业招生人数及2001--2006年地质专业人才供求比的调查研究,求出地质科技人才总供求比约为1:1.55。根据供求比1:1.55和2007--2020年地质科技人才供给预测人数,可以预测出2009--2020年地质科技人才需求量,其中2010年、2015年、2020年地质类专业人才需求预测数为分别为47845人、78977人和132656人。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dXtVR3bN4QF2CPxzT27tUQ.webp)
4.3地质人才供需趋势分析
供给方可知,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我国地质类院校毕业生数量(即供给数)分别为30868人,50953人和85585人。预计实际去(实际供给)到地勘单位就业人数分别为10314人、16801人和27763人。
需求方,按供求比预测,2010年、2015年、2020年地勘人才需求数分别为47845人、78977人和132656人。
供求比较,将理想供给数,实际供给数和需求数进行比较,可预测出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供需比较状况。
可知,按供求比预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地质人才供需缺口分别为16977--37531人。28024人--62176人,47071—104893人。地质人才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趋势,并且缺口较大,当然这只是一种趋势预测。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3/672jPgxhfozBMQsuurVHHg.webp)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地质人才已经成为紧缺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对资源环境产品需求的增加,地质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增长较快,高校地质类专业招生逐年增加,但实际去地质行业就业的比例较低,其中本科为25%,硕士为20%,博士为15%,导致地质人才供需缺口较大。
5.1.2地质工作缺乏吸引力
地质类专业毕业生不去地质行业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质工作艰苦、收入偏低、文化匮乏、找对象难等。这些原因同样也影响了高校地质类专业的招生情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招生质量不高,往届生偏多。据分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缺乏吸引力。
5.1.3必须有特殊政策
国家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提高地质工作的经济社会地位,使地质专业成为最受青年人喜欢和向往的专业。
5.2对策建议
5.2.1对地质类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培养
现行收费制度,对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地质类专业来说,由于目前已经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致使地质类专业在招生时难于吸纳优秀人才。由于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其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所以其人才培养应当由公共财政承担。建议国家对地质专业实行“国防生”或“师范生”政策,免收学费,并向学生提供生活补贴,所需经费由国家全额提供。
5.2.2加大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加大对地质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地质院校办学条件建设”,是保障地学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建议继续增加地质类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改善地质类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6~8个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
5.2.3制定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精神”,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地质科技人才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建设目标、行业分布、结构比例、人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对地质教育的要求等做出决定,以指导我国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5.2.4改善地质工作形象
大幅度提高地质人员待遇及其工作生活条件,政治文化生活,加强对地质工作的宣传,使地质工作成为令人羡慕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