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浅探
2009-12-29黎红
中国市场 2009年6期
[摘要]通过对本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实践的分析,探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与就业指导的实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6—0131—04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人力资源配置由计划模式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但社会需求并没明显增长,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等方面原因,很多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缺少市场竞争力。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的一生意义重大。有效实施职业指导,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规划好职业生涯,找到适合的职业,为其事业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开端。
2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1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是指人们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和满足社会需求而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和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
职业生涯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的过程。它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为最终目的的实现而服务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是整个规划中的一个环节。
在就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显重要。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个学生明确其预期目标,使之自觉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2.2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也称职业指导,指教育或就业服务机构等根据社会需要和各种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具体要求及个体条件,对学生和其他求职者提供择业咨询指导,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职业或专业,达到人与职业优化结合的过程。
职业指导帮助人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改进职业。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结构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现实需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的职业情况,树立职业理想,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正确择业并得到发展;同时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就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加强职业劳动与教育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协调和联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发展最经济的模式。职业目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人生成功与失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目标的人当中超过80%的人事业上是失败者。
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在高考前已开始,报考的大学、专业性质已体现出职业的意向。但大多数中国学生上大学前对各行各业所知甚少,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并不了解所选专业与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上大学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实现就业的需要,又是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学会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其步入社会和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实现职业策划的最佳定位。②择业心态的调整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指导。③是大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④有利于高校教育成才率的提高。适合学生职业潜能、性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才的关键。⑤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能保持一种向心力,促使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学习型人才,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用人单位的用人偏向经验与高文凭的情况下,高职生比研究生、本科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应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起就有职业定位和目标指向,把“我想做的事情”和“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安排大学生活,确立职业发展计划,明确切人社会的起点及发展方式,从而找到职业成功的有效途径。
2.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职业观形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教育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需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国各高校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大多未列入教学计划,过于强调实用性和时效性,形式和内容较分散、单一,且多是在毕业环节上的一些零散指导,仅是指导毕业班学生如何找工作,教育面过窄,在内容上只注重服务型指导,忽视教育型指导,且重就业率轻就业教育;没有向低年级辐射,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没有建立全程就业教育体系,忽视了指导学生进行大学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
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关键是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综合素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应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此外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缺乏针对性,由学校统一开展,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内容教学,缺少职业针对性教育。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教育实践分析
本学院是佛山地区最早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从2006年起向社会输送物流专业毕业生。下文以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教育为例进行分析。
3.1物流与物流人才需求
物流服务要对物的流动进行科学管理,最大限度节省物流费用。我国物流总费用较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成本有较大下降空间,这是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契机。但我国物流行业因起步晚,人才缺口巨大,而国内高校当前还无法满足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管理专业是热门专业之一,但热门并不意味着就业轻而易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物流相关行业包括运输业、港口经营业、仓储业、部分产品加工承揽行业、分拣包装行业、物流设备维护行业、商检部门、咨询服务业等,有众多的职业方向,如果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时便会无的放矢,事倍功半,不利于自身职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以培养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本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地方专科层次应用型物流人才为目标,发展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再学习能力,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物流人才需求面很广,企业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制造业的物流人才需求,其主要的工作是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是物流企业的实际操作者,包括仓储、运输、管理企业等。目前物流企业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物流人才都供应不足。基层主要需要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的人才;中层需要懂具体运作管理的人才;高层需要的是既熟悉现代物流知识又懂得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便能有的放矢地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开展做好心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
3.2毕业生就业调查
在2007年至2008年lO月,通过对本学院2006届至2008届物流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电话访谈、面谈等方式作跟踪调查收集信息,对收回的问卷及访谈结果作统计,与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有关的主要结果如下:
(1)关于工作岗位
“专业非常对口”6.45%,“专业对口,但不完全一样”54.84%,“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19.35%,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占了83.87%,“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只有16.13%。其从事岗位分布如下:“仓储”6.45%,“运输”19.35%,“货代”29.03%,“报关、跟单”29.03%,“销售”3.23%,“行政性事务”6.45%,“贸易”9.68%,“其他”19.35%,大部分工作都与专业主干课程相关。
这些数据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分布较广。
(2)关于就业渠道
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校外招聘会”64.52%,“网络”67.74%;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的形式:“创建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45.16%,“邀请用人单位参观交流”35.48%,“走访人才市场”29.03%。
校外招聘、企业交流与人才市场信息传递占了较大比重。
(3)关于就业指导
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对于就业的作用:选“很大”的占6.45%,“一般”占35.48%,“不大”占38.71%,“很小”占16.13%,“没有作用”占3.23%。
结合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评价母校的教育工作——“职业知识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选“很好”的占9.68%,“较好”的占41.94%,“一般”的占29.03%,“较差”的占22.58%。
职业规划、就业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4)关于创业
“您第一份工作是如何找到的?”多是通过关系介绍及人才市场获得,占77.42%,“自己创业”的为0。
结合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评价母校的教育工作——“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方面,选“很好”的占6.45%,“较好”的占19.35%,“一般”的占54.84%,“较差”的占19.35%。
说明学校在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有待加强。
(5)关于职业选择与发展
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机会”的占87.10%,其次是“经济收入与福利” (77.42%)、“工作地点”(70.97%)。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一般”的占51.61%,“满意”的占29.03%,“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的占16.13%。初次就业后更换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选择“为全面了解企业、获取工作经验、规划职业发展”的达38.71%,其次是“对原来岗位不适应”的占12.90%。
大部分学生较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机会,有事业追求,但选择工作时较现实,较多注重经济收入因素。
3.3推论与启示
这三届学生多是在毕业前由学校组织就业指导讲座等进行就业教育,学院也存在对就业率高度重视而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的现象,未能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职业教育与辅导。
对于如何选择工作、自己适合什么职业等问题,很多毕业生的意识模糊,择业盲从、缺乏规划的情况普遍,因而特别需要尽早在职业定位、职业发展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指导。高职学生若从入学起就有职业定位和目标指向,将对其确立努力的方向,赢得就业的主动权大有裨益。
如果就业指导工作只是针对毕业阶段的学生,缺乏全程指导,会使许多学生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早规划,难以为将来的就业工作做好相关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将在毕业求职时处于被动,对找到理想工作造成阻碍。
(1)从2006级开始,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教学,在教学中注意结合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求职及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有针对性;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意职业道德及职业意识、观念的培养。
虽然进行了上述改革,但在构建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方面仍欠缺连续性、系统性。应拓宽教育对象,把三个年级的学生都纳入系统的就业教育中,择业准备要从进人大学校门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提出:“学生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做出正确选择”。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初始阶段就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指导教育,让其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社会职业的联系;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渗透职业指导的有关内容;在学生毕业之前应适当集中开展就业前的专题辅导。
要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教育,学生在低年级时应有职业关注,中年级时参与职业调查,高年级时参与职业体验,使学生能尽早将自己的学习与谋职和就业相联系,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结合个人状况、专业要求,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创业教育。针对创业精神及能力的欠缺,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开设这些课程,除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外,也可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以较强实力参加大学生职业规划或创业大赛等相关比赛,在更广的平台上参与模拟竞争,获得更有效的经验,提高职业竞争力,从而也提高学校知名度。
从本专业学生历年参加职业规划或创业大赛的情况看。学生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知识,所提交的规划报告或创业计划水平差强人意,难以获得好成绩,学生参赛也觉得底气不足。
(3)就业教育师资的配备不完善,缺乏高素质的人员队伍。除了立足于校内师资调配,可聘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以充实师资力量。
(4)加强就业渠道的开拓,加强与校外相关企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必须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毕业生就业座谈会,主动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其需求与建议,同时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可以使学校掌握更多的就业信息,使就业教育更加有的放矢,也可以使社会关心学校的发展,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结束语
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其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有初步的发展定位和良好的开端,并不断明确其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使职业的成功选择达到最大的满意度。
高校教育最终的目标是成才教育,适合学生职业潜能、性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才的关键。全程就业教育将大学生顺利就业并立业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以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主就业的意识,以及不断发展的立业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辅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