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中译员的能力训练探析
2009-12-29荆兴梅包通法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口译中译员的知识能力主要指掌握足够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技能能力指译员的双语知识图式,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具有各自特殊的规律性,也有不同的科学训练策略。心理能力指译员现场发挥时自我心理机制的调节,尤其是面对不同的译语听众时能做到灵活自如。
[关键词]译员;口译策略;听众;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122-02
“口译是不同母语的人们进行商业交往的主要桥梁,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翻译产值已超过了130亿美元,中国市场为100多亿元人民币,可见翻译市场需求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然而,目前我国真正合格的会议口译人才却超不过30人。”面对系统理论研究的极度匮乏,国内学者辛勤耕耘初见成效。例如,陈菁从Bae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出发,探讨了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刘和平对口译教学纲要统一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而理性的思考;李芳琴阐述了口译交际的特点,认为口译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李箭根据同声传译的独特性,分析了这一技能的训练和运作模式;曾文雄则运用Versehueren的顺应理论,探讨了口译语体的本质特征。
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三个角度,具体入微地剖析了口译中译员的能力培训问题。
1 译员的知识能力训练
“认知模式不是大量的事实经验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场景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译员是翻译过程的中介,他既要对源语中的语言层面的信息驾轻就熟,又要对相关文化符码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翻译,然后用个体特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译语表达出来。
1.1知识能力的重要性
综观口译的全过程,人们不难发现:译员提取的是源语的意义。“语言知识只有同认知知识结合才能产生话语或篇章意义,换句话说,人在理解的时候,不可能先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能指、语法等),再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所指、概念),然后再根据交际环境和主题确定交际意义。”译员把接受到的信息系统迅速在大脑中进行分析整合和加工转换,变成目的语的规范形式。“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因此,译员的语言知识中举足轻重的是文化背景和个体经验等知识导致的语篇和社会语言学知识,而不是源语和译语的语法和词汇等知识。
1.2知识能力的训练策略
1.2.1要消除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由来已久,在这种情况下.译员要给出适当的转化方式,才能受到译语接受者的欢迎。汉语中的成语如“一箭双雕”,如果按原意去翻译,不仅大费口舌,而且会造成语义模糊,不妨转化成喜闻乐见的“achieve two results”更恰当。所以,译员只有精通两种文化和语言,才能消除源语讲话者与译语接受者之间的理解障碍。
1.2.2要消除通俗知识的差异
中国有句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对于“诸葛亮”其人其事可以说一无所知,如果直接翻译出来,对方会因毫无头绪而造成交际的失败。如果译员作一些意义来源的补充,情况会大不相同。在理解英国习语“lose one's wool”时,要了解当地的风情,牧羊人丢失了羊毛必然会大发雷霆怒不可遏,它实质上等同于“lose one's temper”。
2译员的技能能力训练
2.1技能能力的特征
出类拔萃的口译译员经过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迅速从以往建构的知识图式中提炼出需要的东西,然后进行程序编译和信息处理。“语言中存在一些普遍特征,语言的任意性是相对的,所有人的智能基本相同,所有人在文化上也都有相似之处。”口译技能属于专门的心智技能。因此它训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敏思维能力,有着独一无二的规律和要求。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成分。在认识特定事物、解决具体课题中,这些心理活动按一定的合理的、完善的方式进行就是心智技能;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心智技能的本质特征。”
2.2技能能力的分类和训练策略
随着学科的发展,口译开始变得越来越专门化,可以划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类型。
2.2.1交替传译
在交替传译实践活动中,语言、知识和技巧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共同作用才能臻于完美。交替传译的技巧训练包括:①听力理解能力训练,这一训练可以通过内容复述、概括练习、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等活动达到预期效果。②记忆力训练,逻辑思维整理、分类记单词、回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时间空间顺序等,都是训练卓越记忆的模式。③笔记技巧训练,事半功倍的策略包括少写多画、少字多意、书写快速等。④释义技巧训练,词性变换练习、句子结构转换练习和拆句练习是得到锻炼提高的最佳选择。
2.2.2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也要遵守基本的原则:①顺句操作,同声传译的速度特点决定了译员必须跟着源语顺序往下译。②灵活调整,对于有些不太流畅自然的表达需要立即灵活调整。③适度超前,译员预测源语发言者即将要讲的内容,为赢得时间进行超前翻译。④适当省略,对译语听众难以理解的专业技术内容进行简化、解释、归纳等。⑤信息等值。
3译员的心理能力训练
接受美学认为:源语文本的意义不是封闭、绝对或单一的,也不是由源语话语者单向决定的,而是一个开放的、多层面的话语结构,其意义随接受者个体的不同而不同;接受者对话语文本意义的确立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奈达也主张口译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到译语接受者的种种具体因素。
3.1克服源语障碍
在临场发挥中要取得理想的口译效果,必须要克服不利因素。①“多变性”是指源语发言者突然插话或转变话题,译员要迅速调整好情绪进行有效翻译。②“重复性”指源语发言者有意识或无意识重复,交替传译中译员可以忽略不译,而同声传译中最好跟着重复。③“粗略性”指源语发言者表述不够完整,译员要根据语境推测源语的真实意图和真正内容。④“生动性”是指源语发言者讲话中运用大幅度的感情起伏色彩,译员要尽可能地通过语音语调、面部表情展现它们。⑤“含糊性”指源语发言内容主题不明确或概念模棱两可,译员事先最好对相关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作大致理解。
3.2译语听众的分类及特征
一般来讲,译语听众大致可以分成普通、专业和特殊三种不同的类型。
3.2.1普通听众
“普通听众多出现在诸如宴请酒会、礼仪庆典、讲座报告、宣传推介之类的中外交流场合。”普通听众大多不懂源语并且理解力有限,译员必须充分考虑到源语发言者和译语听众之间,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产生的文化差异,对源语中的省略结构、隐喻和象征意义、文化负载词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中引起不同感受和想象,易引起误解和理解不足的意象、概念等进行恰如其分的阐释。
3.2.2专业听众
“专业听众多出现在大型国际会议、研讨会、讲座、报告、谈判等场合,或工厂、车间、实验室等场所,主要包括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和专业技术人员等。”译员务必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地搜集与会议相关的信息资料,从而对源语发言的主题、流程和专业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3.2.3特殊听众
“领导嘉宾类听众同译员的心理距离较远。他们对口译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译文产出的及时性要求更高。”这种特殊听众带给译员的心理挑战是极其巨大的,译员不仅要及时化解面对位高权重人士时产生的心理压迫感,还要坦然自若地应对可能出现的苛刻要求。
4结语
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各国之间都在进行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活动,这就对翻译尤其是口译这门高难度和高强度的学科提出了艰巨的任务。译员的作用和表现事关全局,政府部门应该在高等院校和机构开设相应课程,配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加大资金投入,对译员的文化能力、技能能力和心理能力进行科学训练,有系统有规划地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口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