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研究
2009-12-29常海峰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整体素质,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如持续增长的毕业生使大学生就业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为此,有必要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158-02
1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就业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呈现出一路攀升的趋势。高校扩招的趋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强烈信号: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大学生入学要求有所放宽,高等教育的筛选功能开始弱化,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和高校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2000--2008年这八年毕业生呈递增趋势,而初次就业率呈递减趋势。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相对多数人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滚滚大潮中,大学生的就业就由“精英”走向“大众”,其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要公平地参与竞争。但他们很快发现,他们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有一些大学生甚至找不到工作,毕业意味着失业。
1.1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岗位有限
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但我国经济主要采取的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新建项目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增速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出现了“高增长、高投入、低就业”现象。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7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610万人,增加了493万人,需求大于供给,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
1.2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存在误区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任何企业和每个工作都需要高学历的毕业生。很多企业和单位并没有自己的招聘衡量标准,而是采取一般的社会标准。在招聘人才时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对自身人才需求并不清晰,一味追求高层次人才的一种用人观,高等人才不能实现人尽其才,人才高消费现象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片面地追求高学历,抬高了就业市场的门槛,使就业市场的供求更加失衡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同时,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规划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不考虑单位的长远发展所必需的人才梯队,盲目地追求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又一障碍。
1.3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一是就业缺乏指导。尽管现在各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可主要是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和就业常识。这些部门所开的讲座往往是满堂灌,不分专业、学历,针对性较弱,指导意义远远不够。二是分配派遣中的政策性障碍也导致了部分大学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
2改变“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就业难现状的对策
2.1与时俱进的转变观念,办学需市场对接
高等院校在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援和人才保障的巨大系统工程中,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最后环节,既是整个工程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是院校工作的重要目标。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观念、适应转折、面向市场,增强促进就业的意识,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院校工作重要议程,确立以办学质量求生存。
2.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气
首先,市场的规则已经建立起来。大学生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大学毕业生必须降低就业期望值,转变在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要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能盲目攀比。其次,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全面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2.3高校应该加强和改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更新。从新生入学起,不间断地进行就业观转变教育,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这种转变的必然性、合理性,特别是在四、五年级中加大观念更新、实力准备和能力培养的工作力度。坚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参与竞争和自主创业。其次,要加强毕业生指导机构的建设,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高等院校已经成为全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来源的主渠道,因此高校毕业生如何合理就业就成为一项事关全社会的专门工作。目前许多院校由党政干部、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时间上都显得不十分适应,远滞后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势在必行。在这一组织机构下,建立完善、灵活、高效的覆盖全国人才的就业供求信息系统。经常性的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咨询、推荐、洽谈招聘会等活动,才能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最便捷、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
2.4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为毕业生就业做贡献
广泛争取政府、社会和学生家庭的支持和引导,协同搞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只凭院校的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千方百计地与社会需求方联系合作,创造条件,多吸纳大学毕业生,实现人才供求合作的“双赢”。家庭和社会关系也是就业援助的一支力量,争取他们与院校合作,相互沟通,更加广泛地利用社会信息资源,促成毕业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