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学生运动员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
2009-12-29徐文升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综述法和统计法对河南省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以及学生运动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关对策,以期对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学生和学校领导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课外体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150-02
1 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训练和体育竞赛。”但在现实中,普通高校体育的理论地位和实际情况仍存在着巨大的反差,“重智轻体”以及其他原因的影响,普通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或被挤掉,出现了以体育课代替学校体育锻炼或课外体育活动的现象,如每年一度的“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测试”的锻炼,几乎都是利用体育课来完成的就很能说明这一点。课外体育活动按《体育法》说起来重要、学校规定起来次要、具体执行起来可要可不要的现象就十分突出了,若将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予以剖析,即可归纳为如下特点:
1.1单一性
第一表现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项目上的单一性。在“金牌”、“名次”战略的支配下,学校在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等优势项目上,以争得奖牌或好的名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出发点,而对那些没有希望夺得奖牌,却符合当代普通大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并有群众基础的体育运动项目,既不进行专门训练也不组织活动和比赛。第二是学校对课外体育指导的单一性。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只采取将体育教师分工专门指导工作,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爱好、活动方式各有不同,加之体育教师的人数缺乏和所学专业很多雷同,以及教师本身的局限性.学校运动场地缺少等原因,导致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广泛性和多样性,不能满足广大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要,不利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第三是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结构的单一性。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常常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寝室、班级、专业、系等为单位而进行的课外活动或比赛,多凭一时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等,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锻炼目的,因而难于经常持久。有时还会因一点小事(如:场地,规则、组织形式、比赛方式,最后结果判定等)而发生冲突。在一些由体育协会来组织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或竞赛的学校,又常因组织结构不完善、职责不分明、场地划分不清、缺少裁判、规则似懂非懂、结果判定难断等,很不成熟,因此在实际执行中,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随意性
随意性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制订与具体实施中。一些普通高校,体育工作抓得好与坏,主要取决于院校主管领导及体育教学主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有时甚至凭领导个人对体育的认识和爱好来左右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和重心。就因为一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认识不高,造成了学校体育经费缩减,运动场地缺乏,体育器材减少,训练经费短缺等,而体育教师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没有调动起应有的积极性,这些都必然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普通高校体育工作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1.3自发性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学校需要更多地参与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很多学生为了展露自己的才华,培养自己的组织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等,常自发组织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或体育比赛。但学生的自发性很易受情绪影响,不能持久,且涉及学生面比较狭窄,不适应全体在校大学生健身的形势。
1.4递减性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及自己的耳闻目睹发现,普通高校学生课外活动的出勤率呈递减性。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出勤率最高,其次是三年级,出勤率最低的是四年级。究其原因:是因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的设置一般是专科一年半,本科两年,学生们对新的体育学习环境、内容、手段和要求等各方面处于了解好奇之中,加之在一二年级将要面对体育课的考试、体育学分的完成以及所学课程压力不大等因素的作用下,经常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或锻炼,所以参加的频数呈最高状态。三年级学生则相对处于稳定阶段,由于结束了一年半或两年的系统体育教学之后,无任何督促与压力,所以出勤率明显下降。四年级学生由于专业课程负担较重,牵涉毕业设计、毕业实习、论文答辩、就业压力等等的影响,故参加体育活动受到时间限制。出勤率最低。
2普通高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河南全省近二十所普通高校的走访与调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运动场地器材不足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运动场地拥挤的局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设施不够,体育器材少,使他们感到没有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2.2场地器材收费
多数普通院校由于对体育场地及设施投入的不足,为了自筹资金多建场地和多购器材,就采用现有场地使用收费来弥补。另外,还有部分院校为了给教职员工,特别是给体育教职员工多发福利或奖金,大多采用使用场地收费原则,从而导致众多学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影响农村生源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2.3不会运动技能
尤其是农村来的孩子们,由于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条件差,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少,甚至有些中学几乎就没有上什么体育课,来到大学后,仅凭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又能学到多少运动技能呢?所以运动技能就非常差,想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而苦于运动技能太差,不能很好的融于课外活动的潮流之中,自暴自弃地也就自动退出了课外体育活动。
2.4缺乏组织指导
很多课外体育活动基本都是采用比赛的形式自发组织和进行的,然而由于课外体育活动场地的限制,很多时候为了争抢同一块场地而进行争斗甚至打架,双方谁也别想使用这一块场地,最后结局只得是闹得不欢而散。再者,往往在自发组织的比赛中,由于缺少或没有执法裁判,一旦出现有争议的技术或规则问题,双方据理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最后只好偃旗息鼓扫兴而归,等等,这些由于缺乏组织指导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导致课外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因素。
2.5运动项目场地缺少多元化
所调查的近二十所河南省普通高校,一般是篮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场地较多,而田径、足球、网球等场地,以及游泳、健美操、武术、健身、柔道,跆拳道等场馆偏少或根本没有,不利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多元化,从而也就限制了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运动员是带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积极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知,影响普通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因素有很多,除学校硬件条件欠缺外,关键是如何组织和合理安排好普通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师人数的缺乏虽然是一方面,但组织和重点培养及发挥好学生运动员的特殊作用,是带动全体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和得天独厚的良好因素。
发展大学竞技体育及普及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对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大学竞技体育和学生运动员的影响作用、榜样作用和它的辐射作用上。因为在大学校园内有许多学生运动员,包括特招以及中学原本就从事体育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尖子生,这些学生运动员散发着大学竞技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学生运动员通过与大学内各个不同群体的交往,影响着别人的体育观,改变着别人喜爱体育的程度,引起别人的体育兴趣,带动着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推动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正是因为学生运动员与周围这么多的人群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学生运动员在推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对河南省近二十所普通高校,150名学生运动员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运动员对周围群体的影响在锻炼的积极性、体育知识、锻炼兴趣及观看体育比赛四个方面。
调查表明,有72.5%的学生运动员认为他们带动了周围群体,特别是普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64.5%的学生运动员认为他们使周围群体获得了更多的体育知识;55.8%的学生运动员认为他们使周围群体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59.2%的学生运动员认为他们使周围群体更喜欢看电视、电脑或现场体育比赛;只有2.5%的学生运动员认为他们对周围群体没有什么影响。从调查中证实了大学生运动员对周围群体体育观、行为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正是这种影响,推动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
综上所述,在分析了当前普通高等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学生运动员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特殊作用之后,应得到广大普通高等院校决策者们重视及推广,绝不能忽视学生运动员在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