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电力工业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研究

2009-12-29崔吉峰杨尚东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电力工业传统的增长模式下对我国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分析了我国的资源禀赋对于传统粗放式电力工业发展的制约。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循环经济的深入理解,论证了必须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并且就如何建立低能耗、低污染的电力工业新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设想和具体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业;循环经济;降低能耗;资源禀赋
  [中图分类号]17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112-02
  
  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突飞猛进,同时各种资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正在经历一轮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对于资源高度耗费的依赖性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实现了中国被外媒频频引为GDP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神话的同时,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凸显。
  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这样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对循环经济的深入理解人手,分析了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论证了发展电力工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电力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的路径建议。
  
  1 对循环经济的理解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即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流程进行生产的线性经济,依靠的是高强度开采和消耗资源,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高度破坏。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简称3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合理和持久地利用所有物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发展电力工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电力工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电力工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污染,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能耗过高,现有的模式必将难以为继。
  
  2.1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目前的电力工业发展模式遭遇环境瓶颈
  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影响居民健康;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和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土地荒漠化和草原沙化面积在一些地区仍在扩大。上述的一系列统计数据都清楚地说明了我国的电力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对环境破坏的忽视)已经难以持续,必须改变,建立循环经济新模式。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受环境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空气质量要求的二氧化硫容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左右时,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二氧化硫浓度才可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城市地区、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以及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地区已经基本上没有大气环境容量资源,只有西部地区(除大中型城市)还有一定的大气环境容量。
  二是基于酸雨控制的二氧化硫容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酸雨控制国家方案》研究表明,为了满足硫沉降临界负荷的要求,即要使二氧化硫的排放处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二氧化硫1620万吨左右。但是,从预测来看,到2010年和2020年,即使按照低方案计算,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将分别达到3443万吨和4056万吨,按照高方案,则将达到4072万吨和5738万吨,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三是氮氧化物环境容量。根据近十年情况来看,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全国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不会高于2000年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1890万吨。如果对能源活动产生的氮氧化物排放不加控制,再加上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未来20年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将要加倍。
  四是环境标准日益严格。经过30年的环境建设,中国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和比较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总量控制连同排污单位的浓度达标和总量要求,共同构成了中国环境管理的主线。“十一规划建议”中对电力工业的发展更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环保要求。
  五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制约。根据预测,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亿~20亿吨,分别为1998年的1.5~2.2倍。温室气体限排所要求的经济投入,将迫使中国的能源部门必须重新定位。
  六是环境小康需求的制约。环境小康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环境质量也是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2.2电力能源消费效率低下的现状必须改变
  2004年,我国创造了世界GDP总量的4.4%的同时,消耗的原油、原煤、电力、钢材、铝和水泥分别是世界总消耗量的7.4%、31%、10%、27%、25%和4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石化、电力等8个高能耗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产出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
  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约10个百分点。我国是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03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的增加,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不断攀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2004年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3.1万吨,酸雨覆盖了我国70%的国土面积。然而,电力生产是我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源,二者的年排放量分别各占全国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的1/3左右。我国电力工业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持续增长,其能源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综上,事实已经说明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不起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再加上我国能源效率使用低下的现实情况,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为目前电力工业的适度发展提出了质疑和设置了瓶颈。在电力工业发展的同时,降低能耗、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电力工业的循环经济刻不容缓。
  
  3构建电力工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建议
  
  我国电力工业要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引导改变目前这种电力能源结构,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从需求侧着手,提高整个社会的用电效率,减少电能总体消耗。
  
  3.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电力工业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装机容量当中75%是火力发电,是烧煤的,有24%是水力发电。核电的发电目前不到2%。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电力工业能源结构,逐步地减少燃煤机组所占比重。另一方面,逐步加大燃煤机组的市场进入门槛和排污标准,引导投资向清洁能源投入。
  一是发展环境友好能源和能源技术。二是按空气质量要求,对主要污染物实行更为严格的总量控制。三是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实行排放交易。四是实行环保折价,将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3.2大力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降低能耗
  通过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高用电效率,减少电能总量消耗,节约一次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还可以降低高峰负荷增长,缓建或少建电厂,减少电力建设投资,平抑电价,提高社会资金利用率,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具体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对于各参与方的成本与效益各有不同。建议采取法律、经济、技术、管理与引导五项措施,大力推进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
  
  4结论
  
  我国电力工业长期以煤为主要能源,由于长期以来对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够重视导致了对环境的较为严重的破坏。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恶化的现实向传统的粗放式电力工业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本文论证了必须改变现有的电力工业发展模式,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新模式。提出了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需求侧管理的组合政策建议,并且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我国的电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最终预期效果的实现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反思和总结,有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仍需要专家学者做大量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