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成创新与知识产权:一个文献综述

2009-12-29张继宏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知识产权与创新密切相关,集成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模式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战略和对策提出的两大关键问题之一,因此集成创新与知识产权问题将成为今后创新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集成创新;知识产权;综述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110-02
  
  集成创新与知识产权体系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现有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将创新作为一个总体概念,未将集成创新这一实现创新的重要模式析出,分析其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本文将在集成创新研究和知识产权与创新关系研究两大方面,对近年来的主要研究做一梳理,旨在将知识产权纳入集成创新的框架,综合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性建议。
  
  1 集成创新
  
  1.1国外相关研究
  1.1.1 国外对集成创新的研究大都以企业为研究对象
  集成创新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其对创新的定义强调“新组合”,奠定了集成创新的系统性内涵。自熊彼特之后,许多学者沿着他的思路对创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以Dillon、Dosi、Utterback、Nelson和Winter以及Freeman等为代表,形成了技术、制度、组织、管理和文化等方面融合的集成创新理论。
  1995年Macro Iansifi在不连续技术变化的背景下首次提出“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的概念。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它为提高R&D的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这一时期,Iansiti、Clark以及Fujimoto在研究中还提出了“用户集成(Customer Integration)”“内部集成(Internal Integration)”“外部集成(External Integration)”等概念。内部集成关注企业内部知识基础间的匹配和信息单元间的集成,而外部集成则强调企业对其外部知识网络、价值网络的适应。外部集成体现了跨组织的集成思想。
  
  1.1.2宏观和中观层面的集成创新研究还为数不多
  Jacky Swan et a1.(2007)通过对英国和美国生物制药业的定性研究,探讨国家集成能力对微观创新项目的影响,认为生物制药创新包含了跨学科、行业和组织的密集的合作,一个国家的集成能力和关系能力非常重要;进而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框架来帮助解释国家集成能力对微观层面的不同特性类型的创新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MH.Best从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的角度提出“系统集成”的概念,认为系统集成既是新产品开发的驱动力,也是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见Dunning(ed.),2000)。
  
  1.2国内相关研究
  1.2.1企业集成创新
  在学者们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庄越和胡树华(2002)探讨了企业产品创新集成化的原理与方法,认为产品创新即是多项技术、信息、管理的集成,并提出了企业产品集成创新的运作模式。慕玲和路风(2003)从集成创新的技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角度,提出技术集成是以需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各种技术资源,以提高产品开发绩效及生产率。张米尔等(2004,2005)学者通过案例研究构建了技术集成创新模型和产品衍生模型,认为技术集成的成功需要持续地植入新领域的知识;并指出技术集成有助于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源的同时,掌握产品开发主动权促进自主技术能力的成长。上述这些研究基本上从企业技术集成的角度对产品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
  1.2.2对企业外部资源的集成创新
  胡汉辉等(2002)从产业层面,用集成创新的思路设计了产业聚集的演化路径,解释了产业聚集的形成机理。魏江等(2002)通过对企业聚集发展的研究,提出企业聚集创新集成的关键所在。张华胜,薛澜(2002)从技术创新角度,研究了集成创新的范式,并围绕集成创新体系,分析了集成对象、集成主体、集成平台、集成系统结构与组织能力、集成创新网络及集成创新实现模式等问题。孙金梅(2006)研究了中小企业集成创新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中小企业集成创新模式的内在机理,认为战略联盟、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集成创新的实现模式。
  
  2知识产权与创新的关系研究
  
  2.1知识产权与创新的关系
  对于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对创新的作用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知识产权体系对鼓励创新的作用甚微。二是认为知识产权体系可以激励创新。两种作用在不同的国家和产业中,呈现出非常大的差异性。
  以Mansfield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展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强专利体系并不总是对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必不可少。Mansfield还发现高科技产业是更易于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影响的产业。Scherer&Weisburst(1995),Bes—sen&Maskin(2000),Sakakibara&Branstetter(2001)等学者对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一国刨新的作用所做的研究发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一国国内创新所起的激励作用很小。Lemer(2002)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样本选取范围,通过研究60个国家在150年间专利保护强度的变化后发现,加强专利保护强度对一国内实体利用专利所起的积极作用很小。而跨部门的分析表明,在初始保护较弱、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中,加强专利保护的影响较大。
  相反地,大量的文献更关注于对专利体系的利用,相关论述可见Scherer(1983),Arundel和Kabla(1998)。Levin,Nelson和Levin el aL(1987)考察了各个具体部门(产业)的专有性条件和专利的作用的不同变化。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大量的具体国家和产业在利用专利、商业秘密、开发周期和其他占有创新收益的手段上的差异。从选择新产品技术商业化的手段上,日本侧重于专利以及降低成本;瑞典侧重于营销策略和专利;而美国则侧重于营销策略和研发周期(Granstrand1999)。Prabuddha Ganguli(2000)的研究体现了其从国际社会的视角整合知识产权子系统的集成思想。Erik A.Borg(2001)对知识产权与创新的分析认为,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决定其盈利性的实质性资产。
  
  2.2知识产权对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的培育
  关于强国际专利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追赶(赶超)”所具有的潜在贡献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在Grossman&Helpman(1991)研究的基础上,Helpman Elhanan(1993)构建的分析模型,表明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确定无疑的;而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由于强知识产权保护延长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形成总的创新率开始上升,然而最终则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若不存在外商直接投资(FDI)且发展中国家的模仿率很低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可从知识产权保护的放松中获益,即发展中国家获得新技术,发达国家得到更廉价的产品。Edwin L—c.Lai(1998)的包含产品生命周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发展中国家产品创新率的影响有赖于技术转移的模式。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国内学者邹薇(2002)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者与技术跟随者的博弈模型,研究了不同知识产权制度安排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黄铁军(2004)指出针对目前的专利垄断现象,中国应在对技术和产业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在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产业方面的相对优势,走一条协调发展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产业的道路。 陈宇峰、曲亮(2005)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负面效应出发,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处于一种较为有利的地位。
  
  3文献评述
  
  3.1集成创新
  在集成创新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均侧重于微观层面,而中观和宏观层面集成创新的研究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另外一个问题体现在横向的部门比较上。绝大部分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将注意力放在了只占现代经济3%~10%的“高科技”(high—tech)领域的创新研究和政策制定上,对于占经济总量大部分的中低技术(LMT)产业如何创新,尤其是如何以集成的方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的研究还重视不够。第三个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重视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集成创新。
  
  3.2知识产权与创新关系
  现有的研究中,关于知识产权对创新的作用的大量的静态的跨产业比较很少将产业演化的进程一起考虑进去;另外,对于强国际专利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追赶(赶超)”所具有的潜在的贡献研究的还比较少。未来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需关注的是:①集成创新与知识产权政策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将理论工作与实证纵向研究相联系;②技术集成创新成果与原有知识产权体系出现的冲突;③不同特征类型的产学研创新模式下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④如何设计产业差异化知识产权体系以适应不同产业的创新特点;⑤强国际专利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潜在贡献。
  
  3.3综合分析
  将知识产权纳入集成创新的框架内,综合上述分析,建议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①从微观到宏观各层面的集成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②产学研集成创新中的知识产权问题;③知识产权体系与传统中低技术产业集成创新的交互作用;④对优化中国产业结构起重要作用的特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成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⑤强知识产权体系对发展中国家集成创新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