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我国高校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应对之策

2009-12-29孙俊杰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开创新路,办好大学,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较多,出现的问题较之复杂。本文从如何大力压缩精简合并党政后勤机构,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创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应对之策。
  [关键词]高校管理;存在问题;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083-0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据了解,目前我国公办大学(不包括民营高校)教学人员和行政、管理、后勤人员的比例几乎接近1:1,这与西方大学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人员10:1的比例相差太大,即使与民办大学亦不可同日而语。学校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庞杂,党政和后勤的非教学人员过多,开支过大,官本位现象严重,直接导致教学科研等工作不到位,致使一线教师地位和待遇过低,没有工作热情,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在教学管理上,也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如形式主义思想严重,轻视能力、实践和贡献,迷信学历,待遇不公,收入差别太大;大学学术组织行政化,官僚风格、长官意志、暗箱操作、学术正气衰落;公共课老师工作量太多,压力太重,职称评审太难等。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之道是加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推行大部制,废除学历歧视、照顾公共课老师利益等,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发展也要创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与地方建设紧密结合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学科或专业。具体思路如下:
  
  1 大力压缩精简合并党政后勤机构,“实行大部制”,裁汰冗员,提高效率
  
  高校不是官场,是文化教育场所,不需要像官场那样机构林立,但已经官场化了。现今,高校党政职能部门俱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因此,应大力压缩合并精简党政后勤机构,“实行大部制”,裁汰冗员,提高效率。有些机构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该减少人员的大量精简。如组织部和人事处可以合并,下设组织科和人事科;学校党办校办可合署办公;学生处、团委可以合并,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纪检委和审计处可以合并,能够提高效率;计生办、工会、伙食处、房管科、老干部处等可以合并,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教务处可以大量裁减人员,因各院系都有教学秘书,专业课院系里自己安排,只有占比例不大的公共课如体育、政治理论、英语、数学为教务处协调,人多事少,大可不必,有事时可与各系教学秘书协调。
  
  2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扩大民主,防止管理的一言堂和学术组织行政化
  
  西方社会实行的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等行之有效的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模式,虽不完全适应于中国,但我们也可以拿来借鉴。大学各级党政长官权力过大,以至于形成事实上的家长制、一言堂。大学学术组织行政化,长官意志、暗箱操作、学者趋于官场、学术正气衰落,官级的高低和特权成了衡量学术成功与否的决定性标准;教师没有任何权利可言,自己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处处看领导的脸色,即使领导贪污腐败也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致使不正之风大量滋生。因此建议设立各级校务、院务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学术委员会,分别由党政领导代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教授代表等组成,对学校和院系、学术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政务、学务公开。这样才能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局面,才能使高校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开辟我国高校飞跃发展的新格局。
  
  3创设与社会需要与科学发展、与地方建设紧密结合的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学科或专业,提倡大学竞争,鼓励多渠道办学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既有大学扩招的原因也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把大学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是我们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呼唤人的相容与合作,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必须更加社会化,它要求大学生能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具有综合的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等。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才为社会所欢迎,也才能在社会的迅速变化中站稳脚跟。因此,大学教育必须彻底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各种能力得到综合培养。但事实上,大学本身培养的学生并不都是专业人才,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脱节。除了一定的专业水平,企业要求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等,大学的培养都很欠缺。1998年,教育部进行课程改革,但有些学校还没有改变原来的陈旧内容。事实上,要学生学那么多,那么全面,并不都有用。除此之外,大学的课程体系还不够灵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育部规定的,每个专业必须开设的主要课程,也是按要求规定的。推行多年的学分制不少学校也没办法实施,因为学分制要选专业,选课程,大都不在规定的课程之中,学校没有能力来安排,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去选择的余地很少。这种大学教育体制,拉大了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虽然,大学是精神殿堂,要讲思想,讲理论,绝对不能跟着社会的利益取向走,大学教育应该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种距离应该适度,不能完全脱钩,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庞大,经济也不太发达,就业的形势又很严峻,要保持社会的稳定,高校理应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时代需要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得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站在科学前沿,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具有地方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或专业。
  当然,目前大学生培养受到就业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制约,急功近利的思想又从另外一个极端来影响我国高校的教育方针,大量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和学科应运而生,也冲击了正常的学科分布和教育投入,一些必要的基础学科遭遇了冷落和轻视,这也是需要防止的一种趋向。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涉及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发展规模问题,也要体现为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就办学主体而言,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个人,都可以通过国家规定的合法程序和基本要求办学。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大学教育属国家公益性和消费性事业”思想的严重影响,大学只有国家部门或地方政府管理,属国有化,全民所有制形式,这也是导致大学多年来严重缺乏自立性、适应性、积极性和多样性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因此,应提倡高校之间开展竞争,提倡多元化、多渠道办学。
  
  4 实行一线教师奖励制度,在津贴、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照顾,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大学的理念是为人类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大学的教师队伍应该是由真正对研究和教学有特殊偏好、最具有使命感、责任心和创造力、最能做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学者组成。大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的待遇、职务聘任和职称晋升要公平,这样才能安心教学。但在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愿意投入、努力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应不会太多,大家关心的是科研,因为只有科研论文才能为教师敲开晋升职称的大门,科研项目带给教师的是实利,而教学工作最多不过是多给教师一点可怜的工作量及课时费。甚至有些学校还没有利用这点课时费去调动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大学教师多教课少教课一个样,青年教师把精力投入到了学历上,没有博士学位的担心将来没有机会晋升,有了学位的想出国。中年教师除了担负生活重担,还要想如何搞到科研项目,如何完成科研工作,整日忙个不停。而老年教师能投入一线教学的人很少。
  在高校中,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对教学工作的不重视,没有一个科学与合理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方法,片面抓科研,这种思想观念目前成为制约教育改革的严重的问题。
  高校要发展,教职工待遇要改善,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待遇收入低、分配不公、职称评审难成为制约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在这方面下足力气,政府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要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废除学历歧视,一视同仁,重实践,重贡献,要在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向教学和科研一线老师倾斜。
  
  5 专业课老师与公共课老师应实行不同的激励与职称评审机制
  
  公共课老师主要指全校政治理论课老师等,数量众多,是各专业课老师人数的数十倍,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且待遇低。公共课老师应与专业课老师区别对待,只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就应足额发放津贴,有科研的予以额外奖励。在职称评审方面国家有政策照顾,也应在免试外语、减少科研奖项等方面对公共课老师予以倾斜。使他们把精力倾注在教书育人上。
  我国大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被广泛认为是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瓶颈,只有进行改革,才有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