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及提升对策

2009-12-29冷雄辉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公有制企业的根本特性是非市场合约,并且具有政府属性;共有产权本身决定了公有制企业具有内在的缺陷,与市场经济存在不相兼容的内容;公有制企业作为政府调控的经济组织,应该退出相关的竞争性领域。并进行合理的产业与产权定位。
  [关键词]公有制企业;内在缺陷;非市场合约;产权定位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043-02
  
  1 公有制企业存在内在缺陷
  
  1.1内在缺陷一:公有制企业拥有职工的人力资源所有权
  公有制企业将一切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都归“公有”,不容许把公有产权以任何形式分解为个人产权。一切都归属“公有”,当然也包括经济资源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人。公有制企业制度禁止个人拥有个人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作为公有制企业的职工,规定其不能再与他人达成生产性利用自身人力资源的合约。最为直接的证据就是法权禁止职工在人力资源市场交易,经理市场的竞争被国家对经理人员的行政委托任命所替代。公有制企业员工和经理只是在政府的调控下被安置在各个岗位,失去了自由选择机会。
  公有制企业制度否定了个人对其生产性人力资源的合法所有权。但这是并没有消灭个人总是其“人力资本的天然的实际所有者和控制者。”(周其仁,1998)这种“无法消灭的事实的个人产权”导致公有制企业在员工激励上的内在紧张。一方面要按照计划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人员在各个岗位上的调配;另一方面“公有”却没法将事实上的个人劳动力产权也收归公有。在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对员工的激励与监督也就失去了最为根本的动力机制。公有制企业从职工一进入企业开始就剥夺了他在法律上对于劳动力的私有权力。所以,公有制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政策性负担,对其职工担负社会性的责任。
  
  1.2内在缺陷二:公有制企业中多重委托代理制度中的信息不对称
  公有制企业另外一个内在缺陷就是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中出现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公有制企业的最终所有人是国家,抽象的国家只能采取委托代理机制来运营企业。代理人因为其目标函数过于复杂,委托人监督其成本太高,甚至不可能获得其真实的信息,所以公有制企业的代理人与委托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而且,公有制企业的委托代理制度与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的委托代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公有制企业委托代理层次多。初始的委托人(公民到国家)对经营者(代理人)的监督与约束要经历政治与经济秩序这两个市场与非市场领域,其运行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代理成本升高,监督可能性缩小。其次,政府的政治程序产生的代理人属于政府行为,或者是不完全的市场行为,最多可以说是一种准市场行为。包括代理人的选择、委托方式的决定、监督与控制会融入一定程度(甚至)较大的非市场因素(杨灿明,1999)。所以公有制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远远高于私营企业的成本。在公有制企业庞大的系统中,经营者(代理人)被考核为优秀的指标并非只是市场利润机制那么简单,政治因素渗入了经济领域,经营者提供给公众和所有者的信息愈发不对称。
  
  2公有制企业属性——非市场兼容性
  
  产权基础决定了企业的属性。以私人产权为基础的私营企业注定是为了私人的利益最大化服务,虽然其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以公有产权为基础的公有制企业注定具有政府属性。市场经济中公有制企业兼有政府和企业双重性,企业是其外表,贯彻政府的意图才是其实质。公有制企业具有政府属性,其职能与其他政府机构一样。公有制企业肩负了众多的社会目标,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所以,公有制企业的根本特性是非市场合约性。这一特性从根本上消除了保证企业效率的一种机制——“市场校正企业出错机制”。公有制企业各类市场的企业可以理解为一个(一组)由各种资源所有者缔结的合约,市场在产权制度下能够校正资源所有者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错误。某种合约在市场竞争中淘汰,那么所有资源则会流向其他效率高的合约,这就是市场上的“生存检验”。
  
  3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
  
  3.1效率低下根源一:公有制企业内在缺陷及其属性
  公有制企业产权基础为公有产权。这一产权基础决定公有制企业为“所有者缺位”的企业,因而公有制企业在最终追溯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会导致一揽子相关的产权界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公有制企业本身存在内在缺陷。如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紧张,委托代理机制中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员工对企业的长久依附性等。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国家对公有制企业的政策支持反而降低了公有制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公有制企业具有政府属性和非市场合约性。国有资产转换形成的公有制企业,其实是政府调控机制上的延伸。公有制企业作为国家政府用于经济管理与调控机制的经济组织,本身就肩负了更多的社会与发展服务的目标。在竞争性产业或领域,公有制企业的效率低下,这不仅是公有制企业的属性使然,也是公有产权的效率低下使然。
  
  3.2效率低下根源二:公有制企业出现产权错位
  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相伴而生,我国公有制企业采用的是一种非常明晰的公有产权制度。我国公有制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产权目标体系的错位,而且错误地扩大了公有产权在各个领域主导的倾向,把公有的意识形态引入了原本客观存在的产权结构。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都是客观存在的产权结构,产权效率才是判别产权结构合理与否的唯一机制。“一个有效率的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诺斯,1997)同样我国也必须选择一种有效率的产权结构来促进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与壮大。现在我国的公有制企业把许多适合私有产权结构产业定位为公有的产权结构,使得这些产业内的公有制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
  
  4公有制企业效率提升途径:正确的产权定位
  
  公有制企业的根本特性是非市场合约,并且具有政府属性,其公有产权本身决定了公有制企业具有内在的缺陷,与市场经济存在不相兼容的内容。公有制企业应该发挥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作为政府调控的经济组织,而应该退出相关的竞争领域。
  国家应界定哪些产业和产品必须是公有产权的范畴。这是首要的问题,是遵从客观的产权结构的合理安排。其次是对于适合公有产权的产业和产品应该由政府作为资产的代表者,再选择其适合的经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