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009-12-29黄为一于丽芳

中国市场 2009年9期

  [摘要]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以及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必然。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开发与利用的水平总体来说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文分析、总结了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发电;问题
  [中图分类号]Fl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9-0028-02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在我国发电装机总量中的比重已成为我国能源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可再生能源之一的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我国是农业大国,生物质能源丰富且有开发潜力,但起步相对较晚,除沼气外,我国在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方面还很薄弱,其商业化运作等方面与国外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物质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有必要总结我国生物质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走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质能发展之路。
  
  1 投融资方面问题
  
  生物质能建设项目要求较高的初始投资,因此需要稳定的投融资渠道和优惠的投融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生物质能的投入,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1资金来源方面
  在国外,生物质能的投资主体主要有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跨国公司、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等,许多国家早在20世纪末就已经有专门的能源基金为能源的发展提供支持。而我国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基金,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生物质能项目的投资偏好不大,生物质能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或政府拨款。
  
  1.2投入生物质能开发的资金规模
  国外尤其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区每年对生物质能的开发投资力度很大,而我国在这方面给予的关注要明显少得多,“十一五”期间也只有8亿元投入。
  
  1.3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不完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投融资模式比较单一
  近年来虽然也开始采用BOT模式融资,但总体来说,我国生物质能行业投融资模式及渠道还是比较单一。因此,应当不断尝试、采用新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建立专门的能源基金,拓展融资渠道,使资金来源多元化。2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原料资源与选址问题
  生物质的发电成本主要取决于生物质原料成本和发电率。我国生物质资源分布分散、能源密度低使得生物质能资源获得成本高。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经济效益低的重要原因是成本过高,且规模较小而分散,未形成规模经济。相关测算显示,当生物质发电项目规模从1兆瓦增加到20兆瓦时,所需生物质原料的收集范围将从1-4公里增加到30公里以上,致使原料的储运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成本将增加一倍。
  另外,由于生物质原料还有其他用途(如燃料、饲料、还田、工业原料等),而与畜争饲问题在局部地区或今后更为突出(如新疆的小麦、玉米秸秆基本用作饲料。无法进行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在实际项目开展中,由于其他加工企业同时在争夺资源,加上许多农民哄抬原料收购价格,使得原料价格涨幅不断加大,使生物质能发电成本上升,影响到项目今后的顺利发展。因此,各地在开展相关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高度关注未来原料供应能否得到保障。考虑成本及资源禀赋问题,我国生物质资源相对集中地区(能源灌木林区、农林业加工厂、大型集中农场等)可优先发展大中型生物质直燃/混燃发电和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10兆瓦以上),生物质资源相对分散区域(如广大农业区)可灵活发展中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10兆瓦以下)或与煤混合燃烧发电。由于设备所处位置会影响到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效率,场址选择十分重要:在粮食主产区建设应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或将已有燃煤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燃用秸秆的发电机组;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通过采用多元化的利用模式,并在符合条件区域。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原料供应系统,可为项目节约原料的采购、运输、储存等成本。
  
  3技术及设备问题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在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上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等问题。许多生物质发电项目存在工艺简单、设备质量不过关、设备本地化制造比例较低的问题,难以降低工程成本,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率。以秸秆发电项目为例,目前有一个共同问题即锅炉、汽轮发电机等关键设备运行较稳定,但给水泵、螺旋给料机、上料系统、引风机等辅助设备质量还不够稳定,这影响到整个秸秆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经常要停产检修,影响到项目效益,使成本上升。
  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与高等院校合作攻关,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改进的研究;在优势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并加大相关专业人才引进,吸引海归人士加盟,以此来提高生产、运作效率,降低生物质能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政府配套政策不健全
  
  生物质能产业是具有社会效益的弱势产业,我国政府虽然逐步建立了支持生物质能发展的法律法规,但和国外相比,可操作性弱,经济激励措施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
  
  4.1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以关税优惠政策为例,我国目前没有关于生物质能技术产品进口采用低税率的明文规定,在实际实行中只能参照风力发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所享受的政策。这种只能靠企业积极争取才能得到关税的优惠,实际操作中会带来困扰。
  
  4.2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尚不满足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要求
  目前。生物质发电定价模式还不能正确引导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均衡发展。由于不同省份或区域的标杆电价差别较大,而补贴电价采用固定补贴方式,客观上造成了区域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的差别。这样的价格机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地区发展生物质发电。虽然国家为鼓励生物质发电事业,提出了加O.25元/千瓦时的电价补贴政策,但在目前的价格体制下,生物质发电项目面临着投运即亏损的境况。现行的上网电价难以维持生物质发电运行的状况,我国应适当提高补贴电价,提高生物质发电的市场竞争力。
  
  4.3有关补贴政策与实际发展存在不适应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规定要求,财政部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但如何申报资金、优惠政策幅度多少等没有明确提出。同时,该办法将风电、太阳能及海洋能发电作为重点补贴对象,而没有明确将具有多种社会效益的农林生物质发电列为补贴范畴。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外部性补偿。外部性补偿是指当某个(些)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时,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生物质能的开发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正的外部性,但是我国目前针对外部性问题的补偿十分匮乏。生物质能行业作为一项“弱势产业”,政策的支持是其能够良好地发展的重要条件。生物质能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等经济支持,而且需要一些强硬的非经济措施来保证其发展的顺畅。因此,政府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不但需要在信贷、融资等经济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还应当尽快出台并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给予外部性补偿,因地制宜地促进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
  
  5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是生物质能行业投融资的一大障碍。因为市场上缺乏相关项目和建设公司的财务以及经济方面的信息,投资者无从了解项目状况,无法预期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物质能项目的投资发展。
  我国生物质能是一个弱势行业,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密不可分,要使生物质能有质的飞跃。我国必须尽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政策;还应当拓宽投融资渠道,进行多元化融资。对生物质能的投资应当因地制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整体规划、管理,避免盲目上马。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生物质能的投资,将其列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但是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目前在我国仍然是障碍重重,我国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各方的共同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