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科技因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2009-12-29王玉芳欧钊
中国市场 2009年10期
[摘要]在目前条件下,农产品科技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其农产品附加值的多少,而农产品附加值的多少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本文从农产品科技因素对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影响农产品科技因素的原因,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科技水平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农产品;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0-0099-02
农产品市场是国际大市场,资源分配和农产品供求疆界将逐渐淡化。传统国内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和以国家为界的市场均衡格局和发展战略将受到冲击。在同样质量和利润的情况下,哪个国家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其农产品,哪个国家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
1 我国农产品科技因素探析
理论上我们假定: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与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成正比的。由于数据与资料的缺乏,在此以农产品加工水平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当年比价表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见下表。
为了验证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本文建立模型:
Y=a+b*R
其中,Y为我国农产品净出口产值,R表示农产品科技含量。若农产品科技含量能够促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则农产品科技含量水平越高,相应产品净出口也越高。也就是说6的系数应该能够通过为正值的检验。通过上表数据进行计算,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Y=1453.5*R-8892.8
由6系数为正值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与产品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另外,据资源显示,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基本稳定在80%~90%,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水平(50%~60%)还远低于国外水平。根据上文结论,由于加工率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促进,在进入WTO时代以后,我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可以说,造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中国农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国际化等方面不强。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普遍不高。
2.1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总体水平很低
2.1.1 我国农业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的差距。“九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超过了50%,“十五”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60%。而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农业生产率的81%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是靠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实现的。
(2)农作物品种方面的差距。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物种、边缘物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3)栽培技术方面的差距。目前中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传统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导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
2.1.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方面较为落后
我国农业科技不但在研究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且在推广应用方面也存在更大的差距。据中国农科院估测,中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则在15~20年以上。此外,我国还在要素转化和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2.1.3 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单产水平较低
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化肥当季利用率均低于40%,主要农畜产品的单产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农业国家。(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2.2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科研投入系指科研人员、科研经费及二者之配置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然而诸多方面的国际比较分析表明,我国的农业科研投入水平是偏低的。首先,中国农业科研投入过低,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极不对称。农业科研投入的严重不足,不仅影响农业科技储备和未来农业的生产力,直接导致大量农业科研成果滞留在农业科研与推广部门,不能及时推广运用。其次,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研究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投资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资源的潜能,使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2.3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业技术转移过程中,一个较为严重的弊端就是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彼此分离,缺乏统筹协调。一方面,推广工作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间缺乏有效联系,结果农民不仅文化素质低且获得新技术信息的机会严重缺乏,致使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科研与推广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二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不可避免地造成技术转移效率低下的局面。农业推广系统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一是推广机构不健全,二是推广项目不全面。
3 提升我国农产品科技国际竞争力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仅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社会的稳定。中国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长期有效对策,以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农产品更多地进入和占领国际市场,这无论是对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及提高农民收入都是非常重要的。
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表明: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在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能否日益增多地运用新的现代农业科技,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与质量,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现代农业物质文明的关键。
3.1 要探索适合国情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人多地少决定农业技术必然选择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集约化技术路线,国际上的“低收入持续农业技术”以及“自然农业技术”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人均农业资源日益紧缺的现实,又决定着农业科技必须建立资源高度节约型的农业体系,并逐步形成“高投入、高产出、低成本、低污染”的集约型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3.2 正确选择适合中国的农业技术类型
由于缺乏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农产品增长远远慢于生产成本的增长,中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要重点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产品产出和降低要素投入成本的关键技术。
3.3 改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应继续保持政府对农业科技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地位;二是确定农业科研的最低增长幅度,政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迅速缩小中国农业科研投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4 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进一步稳定现有的农业科技队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农业科研人员生活、学习、工作的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人才激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