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分析

2009-12-29

中国市场 2009年10期

  [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财政支出在高等教育中的投入数额增加,其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的支出比重加大,这与中国高等教育转轨的实情是相符的。但同时,财政支出在不同学校的不同政策又导致在各高校间出现资金充裕和资金短缺的失衡格局。
  [关键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合理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0-0153-02
  
  全球金融海啸挑战的绝不仅仅只是一国的经济实力和金融体制,更是对一国软实力的挑战。简言之是对人力资源的挑战,是对高素质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归根结底是对一国的教育体制提出的新命题、新方向、新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不仅关乎一国人民素质的提高,更是与科技进步、文化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教育环节。因此,适应时代发展,我们改革教育体制、提高人民素质、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以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提供借鉴的意义。
  我国教育基数庞大,因此国家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在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中时,是否合理,是否充分实现了其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对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分析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现行的财政教育投入。
  
  1 中国财政中的教育支出现状
  
  从我国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后教育支出及其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情况见表。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数额都是上升的态势,同时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也有轻微上升的,但基本保持不变,稳定于2%、3%左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也呈逐年上升的形态。
  以上就是,近几年国家财政支出关于教育的一些情况。笔者认为要判断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是否合理,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衡量:首先是高等教育费用增长的内容是否合理;其次是判断在现行的条件下,高等教育费用的增长是否有效。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同时符合,才能认为目前的高校教育财政投入是合理的。
  
  2 影响高等教育费用增长的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而在不同分类下的大学在其教育支出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支出重点、不同的教育支出方向。所以要想能够客观地总结出影响高等教育费用支出的因素以及理性地判断其是否合理就需要将不同的学校类型以及不同的支出方向进行比较分析。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采取了一个按照学科分类作为分类依据的方式,即将普通高校分为综合类、文科类、理工类、医药类、农林类以及师范类。同时,为了考察出属不同分类的学校教育支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又将总的教育支出大致划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拨出经费、对附属单位补足支出以及结转自筹基建支出。
  为了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各个费用对教育支出总额的影响程度。采用各个费用支出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的基础,观察各个数据分支的增长与高等教育总支出增长之间的相关度,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其相关性的比较,发现无论该学校属于何种学科分类,与其教育支出最具有相关性的是科研事业支出,即是说现在影响高校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是高校的科研支出。那么高等教育费用支出的飞速增长也从侧面反映出现行高校的发展重点落在了学校科研能力的培养上。
  实际上,中国的高校正在进行它的第四次教育转轨。这一次的教育转轨是全面地将高校从专业型和单纯的教学型转变为研究教学型或研究型。我们知道世界各著名的大学往往也是人才聚集的科学研究基地,是一国实现科学研究不断进步和广泛传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在的中国正处在转型的期间、在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以及各个方面的高级创新型人才非常急需。作为—个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国家前途命运发展的重要使命的高校在国家与自己本身双转变的关键时刻,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了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毫无疑问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正确的。
  
  3 国家提高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是具有利益外溢性特征的准公共产品,所以几乎每个国家都参与对教育的直接投资,因为公民的素质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
  财政投入的过程中,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来说特别是在如此快速膨胀的规模效应下,投入的经费显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整体需要。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培养一个本科生,从完整意义的培养成本来说,一年至少需要4.5万元。但是实际上,由于各项拨款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到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支出才11737.90元,这仅是应达标准的四分之一,可见实际经费并不够支付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日常运行成本。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在这一政策目标的指导下,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增加到2007年的3.32%。直到现在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同预期尚存在着巨大的资金投入缺口,同时高等教育的经费财政支出部分大概占全国教育经费财政支出总量的10%~12%。可以知道,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存在一定的缺口,并且从数额角度来看增长幅度是比较大的。
  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中,存在着严重的分配不均,我们看到对于“863”以及“211”工程的大学财政补贴比较多,而在财力本身就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地区,或者是个别重点高校的巨额投入,对于高等教育的普遍发展显得不太协调,造成了一些院校都是一流装备,而另一些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没有。学校之间有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失衡的格局。
  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现在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财政支出有符合实际的分配,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因素。总体来说,国家应在高等教育上高效地投入更多的资金。在GDP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提高了其资金的投人,还应该使高等教育所占的比重提高到合理的水平。同时在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财政投入中也应该把握好其中的权衡关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朝而成的。首先需要我们树立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求职求学,传道授业;然后还要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地区差异;另外还需对师资的流动管理进行改革。总而言之,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也不是单纯的财政投入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观念和经济等问题的综合表现,其背后的问题解决了,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笔者对财政投入做的分析,以希对实现高等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思路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