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

2009-12-29王志刚

中国市场 2009年10期

  [摘要]近几个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在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寻求能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人类开始反思并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本文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和研究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和我国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生态代价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0-0052-02
  
  1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背景
  
  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正式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命名的学科,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提出并被人们广泛接受后产生的。20世纪中期开始经济学家把环境污染问题引入到了经济增长理论,Boulding(1966)认为地球的生产能力和净化污染的能力是有效的,量化经济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整个资本存量的性质和自然资本的维持。Daly(1977)认为人类以日益增长的速度消耗资源和损坏自然资本,这种增长是缺乏效率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应当走稳态经济(steady—state Economy),经济子系统需要从数量性增长转变为质量性增长。
  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地球的承载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提出要想避免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并阐述了“合理、持久的均衡发展”。报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估计得过于悲观,把环境和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对立起来,但它重新审视传统发展观以及由此选择的发展道路;提醒人类一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生态环境损失。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直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发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并签署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已得到普遍认同。
  今天,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理解经济、环境、人口、资源、寻求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制定全球以及各国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由理论研究开始逐步推向实际行动。此后,世界各国都通过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发展战略,对政策和规划不断深入进行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适应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内容
  
  可持续发展概念通常是指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生态可持续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可持续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经济可持续为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只有做到经济可持续,才能形成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阐述,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西方学者Edward B.Barbier(1999)把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D.Pearce(2000)则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我国学者刘思华(2003)下的定义是:“经济发展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最低的经济。”杨文进(2005)把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基础上使当代人的经济福利不断改善的同时,能保证后代人所得到的经济福利不小于当代人所享受的经济福利。”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都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当代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不应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二是满足当代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需要,使后代人拥有同等的资源基础、发展机会和福利产出。
  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提供生态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的经济发展,实质是经济发展不能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对立统一关系。经济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支持,而且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一直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变换。这种变换包括由环境要素利用支撑的经济生产过程和环境物品与服务能力的再生产过程。这两种相互交替的生产过程循环往复,共同支撑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自1995年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形成了共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理论界开始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列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同时加快促进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张卓元(2006)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角度探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式。刘登佐(2007)等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问题,“我们必须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首先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型经济、单向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向知识经济、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的根本转换”。这些理论研究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问题。强调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知识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用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改变“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使国民经济朝着“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不同于传统的发展观,经济发展不简单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仅包括数量的增长,还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制度革新;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唯一目标,经济发展更要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不单纯看重当前的增长,而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要求实现资源配置在代际之间达到最优。
  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等理论层面上取得了共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在保持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和其提供生态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的经济发展,是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