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科学与人文涵蕴

2009-12-28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范式人文

温 雪

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内涵

1.科学与人文的涵义

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构成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包含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科学史之父”萨顿(GeorgeA.L.Sarton)认为,“科学可以定义为人类对自然界的反映。”在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考察事物产生的依据、过程和结果。科学是理性的、客观的,同时也是严肃而真诚的。杜威认为,教育应利用科学改变对想象和情感的习惯态度,而不是以物质方面的扩充享用感到满足。

人文科学,是以人的内在世界、精神世界和作为人的内在世界之客观表达的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为研究内容或对象的学科体系。人文精神源于对人类关怀之爱,它关注对人及其文化的理解、表达和建构。人同时作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之存在,就决定了人的内在追求不是抽象的,而是同样包括了对社会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利益追求,包括物利观念、道德理想和审美情趣等。有学者认为,在当前人文主义国际化思潮的影响下,教育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问题上:(1)人在教育中的地位;(2)人的发展可能性;(3)对健全人格发展的追求。

科学注重客观、理性和对客观真理的逻辑性表达,人文科学则关注人内在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关怀人的价值和心灵体验。由于人和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学与人文不可能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必然存在内在的统一。

2.科学与人文的逻辑统一

如果从一种哲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用一种开拓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则不难发掘科学发展中蕴含的稳定不变的因素,发现科学与人文的内在连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需要相互理解。科学不仅以严密的逻辑来观察、论证客观事物,它同时也从自然中提取出富有韵律的自然和谐的神秘和美。因为,只有冷漠的数字和机器是不够的,科学所建立起的人类进步阶梯的架构需要人性之善和美来补充。“没有同人文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科学或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一旦形成都既是自然的同样也是人的。”在同一地域和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科学和人文,二者根植于同样的环境,“人们必须找到把科学和我们的文化的其他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而不能让科学成为一种与我们的文化无关的工具来发展。”

二、教育科学研究中方法论的分野

基于对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的不同主张,形成了人们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不同价值取向。由此,在选择与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前者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用实证的方法才能把握客观规律,其方法包括“教育实验、问卷调查、数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后者认为人们对事物的探求也是基于人的观念、文化和体验,所以只能用描述、解释的方法发现真理,其方法突出表现为“思辨、历史文献研究、深度访谈、自然访谈、实物文本分析、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及相应的研究信念和成果形式”。有学者认为,当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争论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的争论。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与人文在实践中的统一

无论是科学研究范式还是人文研究范式,都为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借鉴。但是,如果不将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内涵根植于教育研究活动中,而盲从于各种新的技术或方法,不了解方法所属的应用环境,其结果将是走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选择的误区,甚至产生某种偏见,将方法的运用变为一种教条。一个将教育研究置于真实教育实践情境中的研究者,是将以方法论为核心的哲学反思融入到实际研究活动中,对实践加以改造,是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教育的人文关怀的融合,他们“抱着更敏锐和强烈的渴望继续追求,直到通过他心灵中与事物的实在亲密无间的那一部分,接触到万物内在的真实”。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与人文内涵的统一,即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并非冷漠的程序执行或是抽象地谈论人性,而是“把关于研究方法知识、体会转化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则是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体察某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它不在于方法的简单相加,而在于研究者个人独特的实践体验。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科学研究这一特定领域中,把握研究方法的实质,开展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的过程来看,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方法论的逻辑起点

方法论的多元化是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知识日益复杂,日益专门化,就愈发需要知识的统一。如果没有人敢于进行综合性的探索,科学世界很快就要变成新的巴伯伦尔之塔(古代巴比伦境内未建成的通天塔——译者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文科学成果的日渐丰富,教育科学研究必然要提高其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充分关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影响,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向多元化、综合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2.研究场域中各因素的“共在”

海德格尔认为,必须对人与存在的关系作新的理解,人与世内存在者的关系是一种“共在”关系,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操纵和利用关系。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者、研究对象及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因素,其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处于相同的教育活动场域中,各因素之间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取向是相统一的,所以,不能将各个因素割裂开来,而是要从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复杂性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来系统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整体过程。

3.理解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与人文

要合理把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需要理解教育科研活动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真理的探求的过程,它蕴含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严格缜密的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即一种严谨、客观、批判的科学精神,而不是恪守形而上的科学规范。同时,理解教育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不是只谈抽象的人性,而是通过询问、探索、思考和领悟,去理解教育活动主体的心灵或思维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对人本身深切的关爱。教育科学研究也许永远触及不到真理本身,但是用人文的关怀参与、理解教育活动,用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适应并改造教育实践,则可以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理。

4.方法选择的价值关联

无论是教育科学研究者或是研究对象,都难免带有依据其主观感情、体验和选择的价值判断,为了把握不同主体的行动意义,就需要了解其内在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研究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但在进行研究方法的选择时,需将相应的研究方法与主体的价值观相关联,从而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实质,避免在多样的方法体系中迷失研究的方向。

5.研究方法的再创造

由于教育活动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基本领域,因此教育科学研究也必将借鉴这些领域的方法论成果完善自己,这就涉及到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的整合问题。这时,应当注意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和方向,有限度地移植自然科学领域的方法,如针对某一阶段性的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取总体的知识掌握的信息;而当没有恰当的自然科学方法适用于当前的教育科研活动时,则不可生搬硬套,否则看似科学的论证实则只是不符合教育实践规律的虚假研究。

有学者提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范式的特点,即(1)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系统,教育活动是最具有复杂性的一种活动;(2)复杂性要求打破二元的、精致的思维,树立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思维;(3)复杂性要求教育研究整合多种研究范式。

可见,只有生动的实践,没有教条的方法。要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效地解释教育现象,有力地指导实践,不能单一地偏执于某种研究方法,而是需要不同方法的互补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3.

[2] [美]乔治·萨顿著.科学的生命.刘珺珺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143、126.

[3] [美]乔治·萨顿著.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 朱红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其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1998(12):29~36.

[5]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3~70.

[6] [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段至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189.

[7] 陈桂生.略论“教育研究方法”.当代教育论坛,2006(7).

[8] 王珉.从注视到倾听——关于西方哲学演变的一个思考.学术月刊,1998(3):40~45.

[9] 冯建军.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9~12.

(责任编辑刘永庆)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范式人文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纺织科学研究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