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学校教育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

2009-12-28师东海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权力政治

李 情 师东海

社会整合与教育问题既是一个传统的话题,又是一个在当代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社会整合的大系统中,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如今,在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整合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通过教育的有效实施来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学校教育体现出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

专门的学校教育,肩负着意识形态灌输的重任,体现出社会整合的一种软权力。最早明确地提出“软权力”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他根据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不同,把权力分为“硬权力”(hard power)和“软权力”(soft-power)两个方面。在奈看来,“硬权力”指的是通常同诸如军事和经济力量那样的具体资源相关的“硬性命令式权力”(hard command power);“软权力”指的是与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软性同化式权力”(soft cooptive power)。“软权力”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以及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议程的能力,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

在政治社会化机构中,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结构。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系统、正规和制度化,它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输政治文化、培养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训练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能力的过程。通过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上的灌输、说服和引导,达成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其目的就是达到社会整合,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美国政治学家安东尼·奥勒姆说:“学校在指导人民的政治思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的任务是维持社会制度,保证后代人像前代人那样思考政治。这实际意味着,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主要是为社会训练出好公民,训练出有责任心的、尊重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因而有助于维护和延续国家的公民。”[1]与硬权力相比,学校教育作为软权力有以下特点。

作用领域的精神性。教育的作用领域在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世界,表现为统治阶级(或执政党)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等灌输给被统治阶级(或全体社会成员),使被统治阶级(或全体社会成员)能形成所希望的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行为原则,并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发挥作用的非强制性。教育作为一种软权力,不像硬权力那样对持有反抗意识的个人或群体进行直接的肉体强制惩罚手段,而是通过对思想观念等精神世界的约束、转化、引导和控制而达到目的。正因如此,教育给人的感觉只是一种“软力量”,在遇到激烈的思想对抗时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时候统治阶级会动用硬权力来保障软权力的发挥效果。

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正因为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的精神领域,其塑造和改变的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到人的思想深处,因此,相对于硬权力对人的具体行为的控制而言,教育者(或统治阶级)总是反复地将某种思想观念和意志灌输给受教育者(或被统治阶级),而不仅是偶尔影响他们的一项决定。因此,从效果来看,其影响要持久和深刻得多。

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其产生作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向学生灌输特定的政治知识和信念,培养他们对政治共同体和现行政治制度的认同意识,强化他们的民族感情和国家观念,造就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这是国家兴办和控制教育事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对新成立的国家,“政府必须采取的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就是教育它的公民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共向体”[2]。二是学校是一种正规的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它为人们的政治社会化创造了更为复杂的环境条件。从家庭到学校,意味着一个人首次把自己置于一种正式的团体之中,开始了有组织的团体生活。在团体生活中,学生们开始了解到了团体的价值和个人与团体的关系,意识到了纪律、规则和权威的存在。这些经验的获得对于他们以后参与政治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促进社会整合的主要作用

作为软权力的学校教育,通过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对人进行管理,进而实现对社会的管理。这既造成了人的自身发展,激发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潜能,又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人力与环境保证。通过学校教育对于促进社会整合具有以下作用。

传播政治文化,促进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文化具有规范性,这已为人们所共认。“文化是协调行动方式、思维方式、感觉方式的整体,它们构成能够确定人的集体行为的角色。”[3]而作为一定阶级“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中,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和”[4]的政治文化,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向、方式和方法都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阶级社会中,个人必须接受社会的政治文化,否则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人。

维护社会制度、巩固政权,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秩序的稳定。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影响,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的宣扬,给人们指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产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信仰,最终在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社会成员的思想统一于一个政治目标,促使全体社会成员步调一致地为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建设行动。

通过培育社会需要的人而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本身和关于这些思想的知识一样,“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社会不但需要高文化素质的饱学之土,更需要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坚力量。社会个体如果没有坚定的政治倾向、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情操,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于社会,更不可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弘扬主流的价值观念,实现对人的思想引导,促进社会和谐。学校教育社会价值引导,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的现实,它还具有方向性与指向性,促使全社会朝向一个理想的目标前进。教育传输的价值观念中,内含了一个阶级的社会理想,有时这种理想可能超出社会现实多个层次。但正是这些社会理想给人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对一个社会而言,无论是在稳定发展时期,还是处于种种不稳定因素频频出现的转型时期,都需要一定的主流社会价值引导,以促使社会成员团结一致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既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在社会中的基本立足点。

如今,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学校教育环境已变得十分复杂。在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大大觉醒,随着电子传媒和网络的普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越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尤其在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社会现实的各种思想以各种形式冲撞较量,构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局面。西方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念和一些有意识形态倾向的精神产品,以商品贸易为载体甚至直接以商品形式,通过学生社会文化消费渠道和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如何适应当代时代新变化和发展要求,通过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发挥规范整合的作用,以充分体现学校的社会政治功能,是当代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在当代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1] [美]安东尼·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董云虎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 Michael Roskin,Political Science,Prentice-Hall,1997.

[3]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 姜安.政治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权力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