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沉淀:校园核心精神形成的基石
2009-12-28凌红
凌 红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但至少应该包括下述两大方面:其一是校园文化必须形成具有可持续的认知系统。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在师生之间能达成默契与共识,仿佛一种心灵盟誓,每一个师生知道在这座校园中,我们的赞美和反对对象,都是明确的,我们的行为在哪种意义或程度上,是符合校园文化的规范和要求,在所有师生的心底,都有一道十分清晰的底线。其次,校园文化要形成师生所共同认可的行为方式,并且以一种惯常行为方式呈现出来,甚至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用一句通常的话,就是让制度(法律)刻进每一个师生的灵魂深处,成为勿需思考即可完成的行为或动作。上述两大方面,又都是基于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和校园内涵的基本精神,离开了这一点,校园文化就是一句空话,或没有灵魂的躯壳。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或校园精神,其沉淀的诉求和源头在哪里?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独特产物,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所以《易经·贲卦》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校园文化说倒底,也就是校园人的文化。校园人的主体,当然是老师(包括行政、后勤人员)和学生。
一、核心人物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校园核心人物的教育思想和独立特行的精神品格。校园核心人物通常是学校的创建者或重要领导者,也包括一部分杰出的教师或学生,以其独具风标的个人魅力或团队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沉淀的初始动力。他们是校园文化沉淀的源头,也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的原型或雏型。一个成功的被社会和历史认可的校园文化,必有这样的校园核心人物和团队。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中学,皮博迪博士之于格罗顿公学,莫不如此。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片海洋,那么,校园核心人物(或以核心人物为中心形成的团队)就是这片海上的灯塔与引航者;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座花园,那么校园的核心人物就是这座花园的奇妙园丁。
人们通常谈到北大,都会用“北大精神”来概括,那么什么是“北大精神”呢?北大精神就是北大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基石,而这种北大精神,又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品性习习相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北大精神。蔡元培从进入北大校园那一刻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和政治是分不开的,但同时他又坚信,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政治混为一体。北大精神或蔡元培的思想是什么?是独立思考,恕以待人,是“兼容并包”或“兼收并蓄”。这种北大精神,蔡元培发其端,并被无数北大师生代代相传,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沉淀,从而铸就了北大丰厚的校园文化。
在大多数情形下,校园核心人物具有领导者的角色。人们在谈论企业文化时,往往会从企业创建者的文化谈起,甚至有人干脆说,企业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这句话虽然太偏执了一些,但确实也有其合理性,至少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实。那么,校园文化的情形也常常与此类似,一个学校的文化,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会为校园文化打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那些荜路蓝缕的创建者的思想,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甚钜。这是不是说,校园文化的核心人物,就一定要是学校领导者呢,这倒未必。普通的人,平凡的人,胸怀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成为一座校园的灵魂人物。这样的平凡者,一定是胸怀远大,志向高洁者,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却以奇伟的人格力量,散发出动人的光彩。
二、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双翼
校园文化的沉淀,来源于广阔的时代精神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可说是校园文化沉淀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两只翅膀。1904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和严范孙在天津创立了南开中学(当时的名称是天津南开学校,其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创校之初,张伯苓就为南开中学的校园核心文化定下了基调。南开中学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八个字表达了张校长对莘莘学子的期望:爱国乐群,不断进取。这之中既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人格的自我约束和要求,也有时代巨变前夕对于民主与科学的强烈向往。我们从张校长为南开中学定下的校歌中,更能深切体味到这一点:“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美哉大仁,志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无论是汲汲骎骎的奋发图强,还是志勇真纯的文质彬彬,透过这些儒雅而充满张力的话语中,我们能够触摸到上个世纪初叶,在东西方文明猛烈碰撞之际,一个满怀爱国热情,以教育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浸润洗礼中,他们怀抱着伟大的教育救国强国的梦想,这梦想的光芒迄今仍然照耀着南开中学的师生们。
在今天,我们亦面临时代的剧变,中国崛起,和谐文化,全球一体,我们期待新一代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出现。同时,在文化多元时代的当下,广大献身教育事业者也拥有了更为自由翱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可以萃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搭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奠定文化基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放眼全世界,吸取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为校园文化设制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再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不断强盛,教育的不断改革,必将吸引海内外卓越的教育人士投身中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中国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三、制度或事件: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
校园文化的沉淀,很多时候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制度或事件来实现的。这个制度或事件最初可能是偶然的,当人们发现它的背后隐含着与校园精神息息相通的文化元素时,它便被固定化或制度化,得以代代相传。通过一系列的具有校园文化背景的制度或事件,来表达和强化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沉淀的必要手段。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每个学员都会通过一项奇特的考核:学员要从野地中一个深达四米、宽两米的铁制桶中徒手爬出。倘若不能完成,将会受到严厉惩罚:人们从上面推下泥土砂石,活埋直至半腰。这几乎是一个无法通过的考核神话,在军校的记录里,此项目成绩一直是零分。直到一个叫麦克阿瑟的年轻人出现,才终结了这个西点的神话。麦克阿瑟也像其他人一样,在铁桶中待了整整一夜。第二天,考官下令执行填土埋人的惩罚。就在泥土灌落的时候,麦克阿瑟突然作出异常行为:他不停跳跃将泥土踩在脚下,麦克阿瑟借着脚下越垒越高的泥土攀上了铁桶。这个西点故事或考核制度,非常具有西点的校园文化精神,西点强调军人绝对的服从与绝境中的创造力。校园文化的沉淀,这也正是在这样一些如同克来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的不断强化中,得以实现。
四、文化风景:校园文化沉淀的凝缩与直观表达
最后,校园文化的沉淀,并不是一种空洞的行为,也不是一种抽象的说理,它有时是十分具体的,可以感知或感触的,甚至可以凝缩为一段独特的校园风景。关于这一点,中国古代读书人对于环境的要求、包括古代基础教育机构书院风景与氛围的营造,对于今天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仍然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对读书环境是十分讲究的,他们的书房一般是建在后花园中,旁边有一方清澈的莲池,前桃后杏,窗前则通常有几杆竹修或芭蕉。室内除了书架书桌之外,还陈有一榻以便小憩;墙上悬挂着一把宝剑,读书之余可以锻炼筋骨;案上还摆着香炉或瑶琴,香烟中琴声里,读书的感觉更好。据说如果在楼上读书,则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妙处,明人吴从先说:“仙人好楼,余亦好楼居,读书宜楼”,他还列举在楼上读书的五大快乐:“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侵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还有一些情调浪漫的读书人,上山去读书,若“山上须泉,径中有竹,读史煮酒”便更佳了。古人甚至觉得读什么书与季节的变化也是十分相关的,什么季节读什么书,其中也有个讲究:读经宜春,读史宜夏,读诸子宜秋,读散集宜冬。古代书院,为了满足读书人对于环境的特殊要求,通常都是建立于风景绝佳之处,并且在书院中还专门设有泮池、泮桥和泮林,供学子们徜徉游历。
令人欣慰的是,古代书院优雅的风景,我们现在已可在一些中学校园中看到了。在中国西部成都的郊外,就有一所著名的文翁书院,它实际上是一所普通中学,但由于借鉴了古代书院的环境风格以及在古代大教育家文翁的感召之下,这所普通的中学,现在已经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一所中学。朱檐画栋、小桥流水之间,还有一座陈设雅致的国学讲堂,讲堂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和学者来此讲学,形成一种斯文荟萃的校园风气。这就是环境和风景的魅力,因为在风景之后,是深沉绵远的文化。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沉淀,对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形成所产生的深刻联动与影响。简单地说:校园文化的沉淀和形成,就是由校园核心人物所倡导的,源乎传统文化又合乎时代脉膊的一种文化精神,并通过一系列事件或制度使之得以充分体现与传承。它既是意识领域的,又是可以通过物质载体来直观表达的,甚至可以是一段深具文化气质的校园风景。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