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
2009-12-25董德军
董德军
摘要: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的内涵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必须加强学习、培养情商;必须树立良好的风气,形成良好的团队。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86-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扎扎实实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就要积极构建和谐校园。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实践中,既需要勇于探索,又需要理性思考。
一、 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是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
“和谐校园”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基础和基本要求,以"以人为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要素的校园。是学校办学质量、效益、规模和发展速度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的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在和谐校园里,应当形成内和外顺、协作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形成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民主、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价值观得到切实维护与加强;学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学校形成风清气正、彼此信任、团结一心、精诚协作、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校园充满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创新力和发展力。
和谐校园应当是校园系统与外在环境的协调与相互依存。和谐校园既要强调主旋律,又要有多样的文化和观念;既要有统一的目标,又要有多样的途径和措施;既要有共性的要求,又提倡个性、自由和创新。
总之,和谐校园不但是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师生相互之间的和谐、师生与学校集体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和谐校园的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尊重科学,尊重规律,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协调性、人文性、多样性、持续性、公平性。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基本途径就是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
(一)必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党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和谐校园是育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必须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实行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学校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单位,直接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学校如何面对和适应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认为,构建和谐校园,首要的问题是应当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与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依靠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依法治校,体现的是一种法治精神,强调的是依法办事,要把法制与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能动地相结合,使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三)必须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教育规律是教育的最高法则。教育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性质,有属于自己的内在规律。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应该守住自己的信念,不断认识教育规律,认真掌握教育规律,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四)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受遗传、环境、教育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且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追求的目标应当是“和而不同”,达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分层次教育教学,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五)必须尊重社会需求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社会需求是教育创新的原动力。
现代社会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的相互促进。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尽管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层次不同、体制不同、模式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但是,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的总方向是必须相同的。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尊重社会需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考虑广大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需求,努力办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教育。
(六)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和谐校园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谐校园的建设要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终极价值,让校园内的每一个人都能体验美好、体验崇(下转88页)(上接86页)高、体验快乐、体验成功。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培养师生员工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念、正确的思想体系。
三、 加强学习,培养情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方法
“情商”(EQ)是一个相对智商(IQ)而言的心理学概念。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D·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的品质要素,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训练的结果。他将“情商”归纳为五部分:①认识自身的情绪;②妥善管理情绪;③自我激励;④认知他人的情绪;⑤人际关系的管理。
情商是衡量人在非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高情商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思想和意志等心理过程,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真情实感;真诚地理解社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永恒地鞭策自我,激励人生。
情商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参与并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与效率。可以说,情商在智力活动中起着引动、定向、激励、强化智力活动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要求,不失时机地通过多种渠道实施情商教育,造就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 树校园正气,筑团队精神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环境和土壤
如果把和谐的校园比做一棵大树,那么,我们认为,优美的环境就是这棵大树的主干,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就是她的枝叶,丰富的校园文化就是她的精髓和灵魂,良好的校风教风、校园正气和团队精神,就是这棵大树的基本环境和土壤。
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校风影响着教风学风。良好的校风建设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它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校风是学校整体风貌的体现,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是非标准、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凝聚,是学校积极文化成分的长久沉淀。良好的校风形成决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需要学校通过各方面和各部门长期实践,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实现。
教风是全体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精神状态、行为状态的综合反映。学风是全体学生在求知、求学等方面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综合反映。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风的重要支撑。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师德和师才是教风形成的基础。学高才能为师,艺高才能服人,德高才能望重。因此,教风建设要在转变领导作风的基础上,加强师德建设和师能的训练,用良好的教风带动各个方面的学风,构建“学习型”的和谐校园。
学校要使自身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团队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坚毅奋斗到底的精神。它是一种思想、意志、态度、情感状态,是团队成员在完成团队任务过程中判断事物、决定行为趋向的价值体系。学校应因势利导,尽可能让每个人展示出自己最辉煌的一面,使每位教职员工奏出各自最美妙的乐章;全体教职员工的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就是团队精神的充分发挥。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保证每位教职员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先决条件,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使老师们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共同提高。总之,要增强干部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强师生员工创新团队的建设。形成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