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009-12-25杨东焕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差异

杨东焕

摘要: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频繁地被使用。不了解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本文介绍了委婉语的定义及特征;从三个方面(即语言本身的特点;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阐述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并从三个方面(即委婉语字面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迥然;委婉语的使用受到了语境、对象和意图的制约;英汉委婉语的个性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论证了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关键词:委婉语;差异;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172—02

一、什么是委婉语

所谓委婉语,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出于种种考虑,有些话语不便或不能直说,需要用含蓄曲折而又能传达本意的词语代替,这种语言就是委婉语(euphemism)。委婉语是英汉语言共有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现代英语用法词典》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一种适度的或模糊的(vague)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直率地、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根据《英语委婉语详解词典》的定义,“委婉语是用一种无害的或悦耳的词语替代一种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辞手段”。利奇指出:“委婉语(在希腊语中是谈吐优雅的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其方法是使用一个不直接提及事情不愉快的侧面的词来代替原来那个包含令人不悦内涵的词。……从某个方面来说,委婉语正好和贬义词相反。人们不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一个词的不愉快方面的联想,而是净化这个词带有损害性的情感联想。”根据以上几种有关委婉语的定义,可以概括出委婉语的几个典型特征如下:(1)委婉语以代为生成基础;(2)委婉语有表里两层意义,表为虚,里为实;(3)话语委婉、温和,可满足说写者减轻话语刺激程度或掩饰某种语言行为动机的心理需要;(4)采用含义模糊、具有弹性或有柔性的话语。

二、英汉委婉语的差异

(一)语言本身的特点

汉语书面形式是方块字,但读音是拼音,大多数拼音有四声,即阴、阳、上、去的变化。辅音有卷舌音与平舌音之分,加上有的方言土语分不清卷舌音与平舌音,结果汉语的同音字、谐音字特别多。日常生活中,人们忌讳某一字或词时,往往连带忌讳该字或词的同音字和谐音字,因此由同音、谐音字引起的委婉语很多。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是一词一音,虽然也有同音词,但绝没有汉语丰富,因而由同音、谐音词引起的委婉语比汉语少得多。

(二)文化传统方面

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时期,其核心是王权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文化积淀对人们思想和语言的影响非常深远。封建社会孕育了名目繁多的讳称,主要有国讳、家讳、官讳三种。有讳称就得有委婉语代之,所谓官讳是指避君主、帝王的名讳,如秦始皇名嬴政,为避讳“政”音字,改“正月为“端月”。帝王如此,百官争相效仿。

英、美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崇尚民主、平等、自由,称谓方面比较随便,没有太多的顾忌,因而语言中绝少有相关的委婉语。尤其在美国,大多数人喜欢别人直呼其名,甚至父子、母子之间也是如此,长辈并没有被冒犯的感觉。晚辈沿用长辈的名字不仅不犯忌,而且还有尊重、纪念、亲近的含义,说明晚辈以某长辈为荣。

(三)社会生活方面

和西方社会,尤其是和英美国家相比,传统的中国文化更加保守、拘谨。因此,在中文里,提及性、怀孕和生育时,总是有更多的禁忌和委婉语。这就揭示了英汉语中性文化的差别。在中国文化里,许多中国人羞于当众表达对爱人和配偶的爱意,于是常用“你真好”来代替“我爱你”。性行为被称为“房事”,“云雨”,“温存”等等。而在西方文化里,他们将性行为视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情人之间从不羞于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因此,他们经常当众拥抱和亲吻对方,而且经常直接对彼此说“我爱你”。在中文里,提到男女朋友、结婚和生育时,我们总是借用相关的委婉语,例如:“谈朋友、恋爱”;“办手续”,“登记、领结婚证书”;“办喜事”,“吃喜糖”等被用来代替“make boyfriend/girlfriend”,或“marriage”;我们还用“有喜、身怀六甲”等来代替“怀孕”;用“坐月子”,“做妈妈”表示生育。在中国文化里,“私生子”(bastard) 是一个禁忌。但在英文里,私生子被称为“love child”,这就显示了西方社会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和容忍。

三、英汉委婉语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美国学者Larry等人就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Larry,1996),而我国学者贾玉新、关世杰等人则将其分别表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贾玉新,1997)和“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关世杰,1996)。赵爱国、姜雅明等人将其概括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进行的符号系统、语用系统和文化系统的信息转换”。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行为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人与人的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有些委婉语字面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迥然。汉、英语言中存在一些字面意义相同而文化内涵不同的委婉语,这是我们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例如,汉语中“归西”和英语中“go west”都是“死(die)”的委婉语,表面看来完全一样,但实际上完全不是一码事。汉语中“归西”的“西”指“西方极乐世界”,由佛教语而来;英语中的“go west”本意是“日落西沉”。汉语的“归西”实质上同英语国家基督教徒所说的“go to heaven”(上天堂)相近。

2.委婉语的使用受到了语境、对象和意图的制约。现在,委婉语渗透于各个领域,用语动机也更为复杂,有时出于避讳、欺诈或恐惧心理,有时出于尊重、礼貌、拘谨或顾及受话人感情的心理。受话人在理解委婉语的时候,除了要确认指称意义外,还要结合语境解释说话人的意图,体会言外之意。由于委婉语的意义不是符号与客观存在的简单、直接结合的产物,而是在说写者的智力以及语境和非语境因素的干预下,语言符号所折射出的会话含义,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误解或不理解的情况。在双语交际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缺乏经验、文化知识是一方面,不了解委婉语的特征和生成过程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3.英汉委婉语的个性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许多带有语言、文化个性的委婉语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如,“金饭碗”(a gold bowl)、“寻花问柳”(searching for flowers and inquiring after willows)、“令尊”(Your honorable father)、“府上”(Your honorable house or family)等等,把这些汉语委婉语一字不差地翻译成英语会让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同样,把用来替代unresponsive or tomatoes patients的委婉语vegetables 翻译成“白菜”中国读者也会感到不知所云。在西方国家,年龄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老人对“老”(old)及“年龄”(age or aging)更是敏感。这说明西方人不服老,不倚老卖老;另一方面因为西方社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等。因此,英语中出现了senior citizen(年长的公民), advantage in the age(年龄的优势)。seasoned person(有经验的人等)。在汉语中有:“古稀之年”、“高寿”、“夕阳红”等。除此之外,汉语中常在姓氏前面加一个“老”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老李。同时“老”字还是一种资历地位的象征,如老革命、老前辈、老总等。解读语言符号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完全依赖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如果缺乏有关的经验和常识,又不了解委婉语的特点,忽视了会话过程中制约语义指向的语境因素,即使与说话者生活在同一文化里,彼此之间也很难真正地沟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既可以维持语言禁忌,又可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汉、英委婉语存在着根植于不同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同时它也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委婉语的使用早已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关注的常识。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差异,了解英汉委婉语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委婉语有助于我们更得体地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64-65.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6]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委婉语跨文化交际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基于顺应理论的委婉语研究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浅论委婉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