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09-12-25秦家沛

学理论·下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体系构建创业教育高校

秦家沛

摘要: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今天,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实施模式、评价及师资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082—02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是指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心理品质、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它应该包括三层含义:第一,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自谋职业、自主就业;第二,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知识。第三,通过创业教育,让学生成为开拓进取的社会变革者。

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国家、社会、高校、企业、个人等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与配合。本文从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实施模式、评价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明确创业教育目标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先导

1.要树立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创业意识在个体未创业之前或创业过程中起着动力作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动,规定着态度和行动的方向和强度,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应全面客观地分析自身具有的长短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选择和创造外部环境,合理地利用内外优势,激发自己的动机与潜能,善于捕捉创业机会等。

2.培养创业心理品质。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把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塑造作为重点,树立学生创业的自信和责任感、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意志、勤奋、勇敢、踏实和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等等。

3.提高创业能力。包括信息处理的能力、推理总结的能力、反省创新的能力、监控筛选的能力、决策应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等。由于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创业能力是影响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操作性因素,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

4.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知识不仅只涉及经济学知识,还涵盖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成功学、公共关系学、法学等等。没有知识的积累是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有些课程看似与创业没有直接联系,但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拓宽思维领域方面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未来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创业教育来说,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应教会学生怎样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内化为品质,从而实现创业理想。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全面实施,切实保证创业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二、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

创业教育的实施,要通过学校课程来加以落实。创业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创业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是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学校创业教育实践,实际上是根据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实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1.学科课程的设置。首先,可以紧扣创业教育的目标,结合高校各门专业课教材内容和教学特点,把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比如,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为主的学科渗透,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渗透,等等;其次,可以以某门学科课程为依托或载体,在教学内容中系统安排创业教育的内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该学科课程融为一体,同步进行;最后,可以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单科与综合,必修和选修,等等,比如,必修科目可以包括经营管理、人际交往、公共关系、信息处理、市场营销等,选修科目可以包括金融债券、股票交易、广告创意、生产流程与操作程序、谈判技巧等。

2.实践课程的设置。比如可以结合高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等,进行创业教育的渗透;或者专门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或者专门组织创业教育的项目活动,设立明确的活动目的、特定的活动方式。实践课程主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3.环境课程设置。环境课程主要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可以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黑板报、宣传栏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形成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创业教育;在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形成创业教育的心理氛围。

4.创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创业实践活动从类型上可以分为模拟实验型和社会实践型,从内容上具体又可以细分为生产操作实践课程、经营管理实践课程和社会交往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可以设计为:单项生产操作模拟与实践、综合生产操作模拟与实践、单项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综合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单项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综合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要把这些课程落实,最重要的是制定好各项模拟与实践的目标。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质的课程方式,也是最难把握的最为复杂的课程类型。如果模拟与实践活动不能引发和形成学生的学习行为,不能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创业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三、灵活采用创业教育实施模式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

1.独立模式。是指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在这个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形式上,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课时,稳定的开课方式,步骤分明、计划详细、目的明确的有规律地实施创业教育。

2.渗透模式。是将创业教育的有关因素渗透到高校专业教育的课程框架中,既不打破高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和秩序,又摄入了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在不影响各专业教学的情况下,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及知识潜移默化地贯穿其中,在一定的教学时段内部分地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将大学生逐步引向创业之路。

3.复合模式。是指创业教育在某一教育领域中与该领域的整体运行结合起来:创业教育的有关目标被纳入某一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框架,并占据了相当位置;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设置相关课程,调整教学大纲和计划,综合采用各类教育教学措施以确保目标的实现;教育教学课程较好地贯穿和体现了创业教育的特征和性质。

4.校企合作模式。大学可以与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运作,亲身感受真正的企业精神,尤其是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价值观、运作规范、企业文化、服务理念、企业风险等。这样就增加了大学生运作企业的实践机会,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更真实的舞台。

四、规范创业教育评价是开展创业教育的保障

创业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去创业,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创业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多样的,评价的原则和方法正确科学与否,关系到创业教育能否走上正轨,这就是评价的导向作用。

1.以纵向评价为主,横向评价为辅。创业教育不管是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还是意识和心理品质的改变,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应以纵向评价为主,引导学生不断地更新、完善和发展自己。

2.以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有具有敢为性、独立性、坚定自信的人。因此创业教育以自我评价为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这些品质,还可以让学生摆脱他人思维的束缚,这样就更容易取得创业的成功。

3.以社会评价为主,学校评价为辅。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或同学心中的“好同学”,并不意味着以后就能创业,成为一个“好创业者”,一切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创业教育的评价应最大限度地贴近社会现实。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个新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教育评价,一方面考核教师的教学,另一方面检查自身在管理上有无漏洞,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创业教育的成功保证,在课程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目标的实现及评价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

1.鼓励教师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高校是科研的阵地,高校教师一般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由于很多教师对创业教育不了解,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鼓励他们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不但可以激发他们对创业的热情,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创业教育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创业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又由于大部分教师对创业教育教学缺乏总体掌控能力,因此鼓励他们对创业教育进行研究,还可以“以研促教”,把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鼓励教师对创业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还能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弥补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

2.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还涉及到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又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等,全面的了解这些知识对教师教学的总体把握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创业教育是个深刻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进行教育学知识的培训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与创业教育理论相关的教育学知识,如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等,更有利于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深刻把握和有效实施。能力方面,需要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等等。进行创业教育,教师自身还必须具备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这两方面的增强有赖于教师自身强化及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创业氛围的形成和熏陶。

3.学校和社会创造条件让教师体验创业。高校教师身处“象牙塔”,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强,对社会、企业深入不够,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对创业缺少感性认识。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组织教师有一定的时间深入企业,了解市场,体验创业,并将之渗透到教学中去。

高校还可以直接聘请优秀企业家和有创业经历的人担任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吸收经济、管理专家和政府官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文华,关小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2]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J].教育发展研究,2003,(2).

[3]贾文华.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J].教育探索,2003,(1).

[4]孙泽平.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内容与过程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04,(4).

[5]高博文.论高校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J].理论界,20O2,(3).

[6]张庚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3).

[7]李国建.关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8]房欲飞.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实施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体系构建创业教育高校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