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

2009-12-24梁洁彬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鉴赏表达

【摘 要】古代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有一定的难度。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一是多读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词;二是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寓意;三是明白古诗的类别和特点;四是熟悉一些表达技巧;五是掌握鉴赏技巧和答题思路。

【关键词】高考 古代诗歌 鉴赏 表达 技巧

高考《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古诗的前提是读懂,必须能读懂,才能谈得上鉴赏。因此,命题者往往选取考生能够读得懂的作品来作出题的材料。而要“读得懂”,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踏踏实实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多读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词;②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寓意;③明白古诗的类别和特点;④熟悉一些表达技巧;⑤掌握鉴赏技巧和答题思路。

一、多读一些蕴含哲理的古诗词

国家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命题之所以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一是从能力出发,古诗和新诗鉴赏,在考查的能力要求上是一致的;其次,古代诗歌从命题选择范围上来看,比现代诗歌可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第三,古诗中有不少诗句或脍炙人口,或蕴含哲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我们从张伟明先生选择古典诗歌考查的第三点理由中不难发现,“脍炙人口”与“蕴含哲理”这两个要素,便是诗歌鉴赏材料的选择标准。如《木兰花》(2004吉黑滇川,16)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己亥杂诗(其五)》(2006重庆,13)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乌衣巷》(2007浙江,16)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间作四首(其三)》(2008全国Ⅰ,12)中的“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等等,这些高考诗歌鉴赏题,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个选择标准。

因此,要多读一些“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古代诗词,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尽快读懂考题,进而正确地进行鉴赏。

那么,怎样去找“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古代诗歌呢?首选的有两类:一是课本中必背的一些古代诗歌,二是历年高考和各地的模拟题中诗歌鉴赏部分所选的古代诗歌。

此外,还可以顺着名句,追本穷源地去找诗歌。如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顺着名句去寻找,便知道这些名句分别来自宋代的三首词: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和辛弃疾的《青玉案》。这样由名句追溯诗歌,进而解读全篇,久而久之,便会潜移默化地提高鉴赏水平。

二、积累了解一些意象的寓意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景和物——意象。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把握意象背后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鉴赏古代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己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长亭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与离情相关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宋最盛,如李白《忆秦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柔弱的柳枝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促使思妇登楼伫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甚为怨悱;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让人觉得凄恻。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哪“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番愁滋味。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故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此外,梅花,象征高洁的人格;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指代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

掌握了这些意象的寓意,便能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进而对它进行全面的赏析。

三、明确古代诗歌的类别和特点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高考的角度看,被选作鉴赏材料的往往是在内容或写法上有独到之处的篇章。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也是我们备考的重点,此外还要兼顾其他朝代的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因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从所表达的内容看,古代诗歌可分为:怀古咏史、山水田园、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等等;从反映的思想感情来看,可分为:吊古伤今、怀才不遇、山水之情、隐逸之乐、羁旅生活、游子思乡、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1.怀古咏史诗歌。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怀古而伤今,怀人而伤己,借古而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全国卷《江城子》,明写金陵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此词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城》非常相似。又如上海卷《赤壁》,跟杜牧的《赤壁》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如此。

鉴赏怀古咏史诗歌,①要弄清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②要体会意图、感情——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词中表现出什么态度;③要评析技巧、手法——诗人的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2.山水田园诗。是诗人借助山水风光来表现自己的心态、理想、爱憎,把山水人格化,情景交融而写出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读山水诗,①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要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该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诗人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的苦闷和愤恨。③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如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中,一”断”一“开”,以山衬水,极写江水锐不可当的气势;再一“回”字,写东逝的江水,因两山夹峙而受阻,至此回旋激荡的壮观场面,也烘托出天门山的险峻。

3.咏物言志诗。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通过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笔下的物具有美感,并寄寓自己的情怀和志向。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移的品质;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白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所以,读咏物诗,①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特点的刻画。②一首好的咏物诗,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细加体会。如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喻,作者因蝉声而触发满腹忧思,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③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白居易《夜雪》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4.边塞征战诗。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其内容异彩纷呈: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尽管边塞诗内容各异,但其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的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类诗歌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如陈陶《陇西行》,这首诗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土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以沉痛的笔调抒写了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

5.即事感怀诗。是古人因一事而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鉴赏这类诗词,①要弄清事由——引发作者感慨的心事是什么;②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领略其抒写感怀的艺术技巧。如全国卷《秋思》,这是一首典型的怀乡诗,诗人见秋风而怀乡,而怀乡之情最后都落在一个典型的细节上:“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如全国卷《鹧鸪天》,怀乡之情浓缩在“杜鹃的啼叫声”中,“十里楼台”也好,“百花翠微”也好,都阻止不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由此可见,明确了古代诗歌的类别,并抓住各类别的特点,鉴赏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明辨各种表达技巧,洞悉其表达效果

鉴赏古代诗歌,要把古代诗歌的一般表达技巧谙熟于心,洞悉其表达效果。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掌握:

1.明辨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分为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它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李白不肯屈服于达官贵人、保持自我的思想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表现了杜甫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这方面容易把握,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间接抒情分借景(物)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物)等,它是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情中,通过描写此景此情予以抒发的一种方式。例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出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王维的《山居秋暝》,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2.明辨修辞方法

古诗词特别是抒情古诗词,常常通过一些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突现主旨,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明辨诗词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去鉴赏诗歌。比如2008年广东第10题,第一个问题是:“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考生必须能明辨出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分别表现了“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和“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两首诗的主旨。

3.明辨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白描、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虚实结合等。

衬托手法: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的一种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正衬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反衬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琵琶行》中的三次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美妙动听、引人入胜的琵琶声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对比手法: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的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象征手法:借助某种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如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虚实结合: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全面正确地去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五、掌握鉴赏技巧和答题思路

高考诗歌鉴赏的内容是: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于考题重在表述——要求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因此考生在平时学习时,便要有意识地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和答题思路。

1.迅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①从标题入手,参悟诗歌的内容大意。如“送元二使安西”,交待了送别的对象、朋友的重任、到达的地点,内容是送别友人;“京口北固亭怀古”,交待了作者登临的地点,内容是怀古伤今;“征人怨”,明示了这首诗写的是戍边将士的怨恨……总之,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词的主要内容。不少考生解题时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②借助注释、注音,扫除解读障碍。面对诗歌鉴赏题,考生最易忽视的是题面上关于诗歌的注释、注音。其实,这些注释、注音,有的交待了该诗的写作背景,有的交待了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的因破音异读显示出有关文字的特定含义。而所设题目,往往与这些注释、注音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把注解、注音当作解题的拐杖。

③从作者(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社会背景、诗人遭遇是解读内容的指南。不同的作家,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阶级地位不同,他们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就是“知人”,这样会有助于对其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杜甫的诗中处处体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志,风格多沉郁顿挫,如广东卷《江汉》一诗;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乐观旷达,因此他的词风多为豪放达观,如辽宁卷的《蝶恋花》一词;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难怪他在生命的后期,会发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到如今“凭谁问,廉颇老矣”的浩叹,他的词风豪放悲凉,与苏轼自然有所不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这个时代的风貌,即“论世”,同样有助于准确理解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斗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因此,了解了这些知识,对于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④读懂、串连意象,体味诗的意境。清楚传统意象的含意是了解诗歌的关键,诗人的主观情思靠意象来表现。把诗中的意象找出来,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倾向,进而深刻感悟诗歌的内涵。

2.明晰鉴赏步骤,规范答题思路,准确全面地作答

读懂所给的诗歌固然至关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正确地表达出来则更不容忽视。因此,答题时要从这些方面去考虑:

①明晰鉴赏步骤,规范答题思路。

高考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明确命题者是从哪个角度出题,以便采取相应的答题步骤,规范答题思路。比如考查表达技巧方面的,就要先明确指出诗词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具体体现在何处,有什么作用等。

②要规范答题用语,准确全面地作答。

紧扣题目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要具体作答,紧扣题目要求,不可泛泛答题。

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考查这方面的目的是看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考生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必须结合原诗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要脱离原诗空泛而谈,否则难以说明自己是否读懂了诗歌。

了解诗人的写作技巧。如果是对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往往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表述的,很难孤立地回答其中一项内容。也就是说,当要求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技巧中的任意一项时,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两方面来回答。

要用规范的术语。在答题的时候,尽量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特别是术语)准确、简明、规范。

总之,古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不同,要真正读懂并进行赏析,难度肯定是有的。但如果做好了以上所说的各方面工作,就难之也易了。

作者简介:梁洁彬,广西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