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机制
2009-12-24王兆强
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以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为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觉悟高、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背景和概况
江西省上饶市是红色老区、欠发达地区,贫困面广,按照新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有50余万人,据调查,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的占4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系统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劳动力不到5%。为此,上饶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雨露计划”工程,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次,实现就业90%以上,带动3.2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几年来,上饶市紧紧围绕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这个中心,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狠抓监督指导,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促进贫困劳动力能够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向工业园区、向企业、向新兴产业转移就业,从而促进农民工增收,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一)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形成了良好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机制。全市成立了市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领导亲自挂帅,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单位和部门共同参与,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原则,扶贫部门具体负责统筹抓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形成了政府调控,扶贫部门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参与,各县各部门具体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合力攻坚、风险共担、各记其功”的运行机制。改变了过去贫困农民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务工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
(二)抓创新,建基地,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上饶市在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主动出击,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既加大省市间的劳务对接,巩固和扩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不断向市外、省外延伸,如2005年主动与浙江衢州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联系,输送860余名贫困地区劳动力到该基地培训,并直接推荐到发达地区企业就业;同时又强化本市培训建地建设,夯实培训基础,市级培训基地从2005年的7家发展到2009年17家,通过实行培训基地动态管理,严把培训基地准入关,提高了培训效益。横峰县港边乡灵西村后山村小组郑庆华,由于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里,与母亲一起靠务农维持生活,通过参加“雨露计划”机电专业培训后,到浙江省宁波永光不锈钢有限公司就业,月薪已达2800元,一举摆脱了贫困,还结婚生子,一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抓培训,促就业,培养造就了一批经济发展实用型人才。上饶市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走“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汽车维修、保安、家电维修等方面的劳动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如余干县青华电脑培训基地分别为龙头企业黄金玻纤厂培训了540名员工,为铭日集团培训了81名员工,培训结束后全部安排在企业就业。
(四)树品牌,促输出,促进了贫困农民观念更新。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搬到城镇居住、创业。越来越多的打工者远走他乡寻找脱贫致富之路,扭转了农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调动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如上饶县通过开展来料加工短期培训班,培训贫困劳动力1700余人,既做大做强了来料加工产业品牌,又使贫困户学员能在本地家门口就业,增加了收入。
从总体上看,实施“雨露计划”培训的效果非常明显,经过培训的外出务工劳动力与没有经过就业培训的外出劳动力相比,更容易获得掌握一技之长的机会,用工单位更欢迎,工资基本能高出1000元以上,福利待遇以及维护自身权益等更有保障,更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转移。
三、影响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贫困农民转移培训的组织发动不够;二是培训示范基地招生困难,培训难度较大,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三是缺乏完整的协调运行机制,资金筹措难度大;四是培训基地规模普遍偏小,缺乏社会影响力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把好“六关”,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强化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关。贫困地区的各级领导特别是扶贫部门的领导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上,充分认识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谋划,做好部署,并将其纳入当地政府的扶贫开发体系,作为重要扶贫项目抓紧抓实。
(二)瞄准目标,严格转移培训工作的程序关。要在搞好调查摸底、掌握实情、弄清家底的基础上,对可培训转移的贫困劳动力建档立卡,从实际出发制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年度计划。要严把政策关,培训对象的选择必须公开、透明及公正,将培训对象条件、扶贫政策等进行公告。同时,对初步选定的培训对象在贫困村公示。确保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要在严格操作程序、严把台帐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明工作职责上下功夫,力求项目取得实效。
(三)广泛宣传,做好贫困地区劳动力思想关。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新的工作,贫困地区群众对于劳动力转移培训这种扶贫方式还不够熟悉。因此,必须加大正面宣传和引导的力度,营造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舆论氛围。要通过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大信息采集力度,保证用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深入到各重点乡镇重点村,利用会议、广播、张贴标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和讲解转移培训的相关政策和意义,使转移培训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通过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发布用工信息,为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快捷信息服务;鼓励贫困子女参与培训,使真正的贫困农户在这项政策中受益。
(四)狠抓质量,增强转移培训工作的效益关。在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要始终坚持在转移就业培训和效益上下功夫。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时间的安排、补助标准的确定、就业单位的选择,都必须服从于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为了保证就业质量,宁可培训数量少一些,不能求大求多。要按照质量需要确定培训时间、确定补助标准、确定培训数量,务必使参加培训的人员90%以上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要选择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品牌,要以培训基地和重点县为单位,创造1-2个品牌工种,着力创造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场品牌,提高转移就业率和稳定率。通过培育工种品牌,在全市打造1-2个上档次、上规模,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转移培训基地,更好地解决培训基地招生难、毕业学员就业难的问题。
(五)整合资源,解决转移培训工作投入关。虽然从长远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不能完全靠政府,但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必须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以此带动其他渠道的投入。目前,全市一般培训的补助标准虽然达到了600元/人,但由于贫困农民自筹能力弱,而地方财政又没有安排转移就业的配套资金,仅有的补贴资金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开展订单和技能要求培训,导致培训质量不够高,效益不够明显。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补助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地区农民参加培训的负担,同时也应适当增加一些培训工作经费,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六)健全网络,做好转移培训工作服务关。一是要加强劳务信息网络建设。依托市、县、乡三级劳务信息网,做好本地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调查,加强与外地劳务信息网的衔接与沟通,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库,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需求和技能培训信息,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转移输出的成功率。二是加强对转移培训劳动力全过程跟踪服务。一方面要了解劳务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注意听取用人单位对劳务人员的意见和今后用工培训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企业和劳动力双方的合法权益都能得到保障。做到在服务中输出,在输出中服务。
[作者简介]王兆强,男,江西省上饶市扶贫办纪检组长、副主任。
[责任编辑:尧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