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和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
2009-12-24何静
何 静
实施参与式扶贫战略,是新时期使农村贫困群体稳定解决温饱进而逐步向小康迈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字”方针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当前推进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江西广昌县结合实际,通过引入、发展参与式扶贫,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县的扶贫工作逐渐走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参与式扶贫掀开了扶贫开发的新篇章
一是力度不断加大,扶贫进程明显加快。2002年以来,该县集中资金,集中力量,以整村推进、移民扶贫、产业扶贫、小额信贷、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为方式,建成了一批事关贫困群众基本生产、基本生活、基本教育、基本医疗问题的扶贫项目,使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做出了特色,做出了亮点,产生了效益。自2004年至2008年底,整村推进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25万元,有力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40万元,搬迁安置了113个自然村1702户6800个移民,使移民摆脱了“穷乡僻壤”的生存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培育白莲太空育种,助推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发展壮大了全县莲、烟、药、菌、果“五色”产业,确保了贫困农民稳定增收;发放小额信贷2624万元、贴息25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1300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投入“雨露计划”培训经费160万元,实施扶智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造血功能。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21849人,较2007年减少了754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93元,较2007年增收333元。
二是机制不断创新,扶贫方式日渐优化。具体表现在:项目选择上,实行项目申报制度;项目规划上,充分体现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理念;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补助一点、财政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挂钩部门帮扶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实现多元化筹资方式;扶贫方式上,突出整村推进、移民扶贫、农村劳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大力实施“一体两翼”扶贫战略目标,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三是标本兼治,农村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该县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发展主导产业、开展文明创建有机结合,增强农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赋予扶贫开发更多的内涵和实质,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2002年以来,该县已实施和正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78个村中,新安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突出,被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授予“十五”整村推进先进村。涌现出白莲、烤烟、泽泻、茶薪菇、黄花梨等“一村一品”示范村129个。
二、当前参与式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
参与式扶贫的引入和发展,有效地加快了该县农村贫困群众的脱贫进程,扶贫开发成为了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德政工程。但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以及资金投入、运行机制、群众参与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参与式扶贫的效益和推进速度。归结起来,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贫困成因多元化,解决温饱、巩固温饱的难度加大。当前,除了经济型贫困以外,环境制约型贫困和素质型贫困已成为广昌县未解决温饱的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1.环境制约型贫困。目前,该县农村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遗留下来的多是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饮水困难,资源匮乏,缺乏产业支撑,群众经济基础薄弱。
2.素质型贫困。主要体现在群众受教育水平低,缺乏对现代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技能,不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导致贫困。
(二)过分依赖政府主导、投入,从市场和社会筹资、动员资源的必要制度尚未建立健全。长期以来,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政府承担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和发展的主要责任,主导了扶贫项目申报、审批、规划、建设、后续管理的整个过程,但社会力量参与较少,一些单位、社会群体对扶贫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社会资源推动扶贫开发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参与不到位,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长期的救济式扶贫使不少群众滋长了严重的依赖思想,表现在行动上主要是筹资、投劳不积极,公益项目建设触及群众利益时不让步,强要补偿等。同时,由于在引导群众参与上不到位,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群众参与过程不全面,村务公开不彻底,贫困群众缺乏了解的渠道,不能行使有效的监督。
(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一是后续管理不到位,导致一些村组又恢复往日的脏、乱、差现象和返贫现象。二是对促进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投入较少。一方面,资金量投放不均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其一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如整村推进项目不管条件如何都按照每村50万元的标准投放,对于个别基础条件较差且贫困人口较多的村无疑是杯水车薪,加大了贫困村的建设难度。其二是资金投入量严重不足。从近年来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用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扶持资金主要依靠国家无偿资金以及信贷资金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产业发展思路不清,目标不明。表现为农村主导产业选择不准,盲目发展、分散经营状态突出,产业开发不能有效地与市场连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其脆弱,农业生产、科技服务、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组织不健全或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产业链得不到有效延伸。
三、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和创新参与式扶贫机制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从参与式扶贫机制、措施上加以创新和完善。由于贫困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导致贫困的成因也各有不同,要认真分析和领会新时期的扶贫政策、决策部署,强化调查分析,立足于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和长远发展,在对农村的贫困状况有清晰的认识,分析确定贫困成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在项目分配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面。同时,要着[于长远,不仅要解决当前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更要为群众向小康生活迈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二)广开渠道,争取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通过整合资金,整合力量,进一步拓宽扶贫资金筹措渠道。要继续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引导涉农部门在财力、物力、人力资源上的集中投入,扶贫部门要组织做好统筹协调,把握资金投向,制定工作计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采取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社会各界自愿捐资的形式,凝结全社会力量,加大扶贫工作投入力度。继续探索、推进“一企帮扶一村”的贫困村建设模式,建立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大对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主导与发挥民间社会团体助推作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争取各种协会支持扶贫工作的效用,减轻政府的社会压力。
(三)积极引导,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同时也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要给予群众在制定规划和选择、实施、管理扶贫项目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尊重群众的愿望和首创精神,进行扶持引导,倾听群众呼声,不搞强迫命令,建立从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各个环节群众全程参与的机制。
(四)巩固成果,缩小差距,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素质带动。要以培育造就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统筹农业、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等部门的资金、力量,合力开展培训。二是产业拉动。要集中有限资金,把着力点放到产业开发上。要准确定位产业发展的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使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协会的管理、产品销售等服务功能,将农民的市场风险降到最低,使群众稳定增收。整合科技及产业化扶贫资金、相关扶贫项目中的产业发展资金以及小额信贷、贴息贷款投入等,建设种植、养殖示范村和其他示范项目,通过点面结合,发挥以点带面的功效。三是管理推动。巩固参与式扶贫成果,促进贫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着力巩固建设成效。在后续资金投入、科技服务、村务管理上,扶贫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回访、检查、监督,积极探索、研究后续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
[作者简介]何静,男,江西广昌县扶贫办。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