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杭州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2009-12-24

党史文苑 2009年22期
关键词:新时期

盛 瑾

[摘 要]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可以很好互动的。我们的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通过调查研究,比较科学地分析导致目前思政课尴尬现象的真实原因,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问题,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高校思政课的关系,努力解决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学生中的地位问题。

[关键词] 新时期 完善核心价值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学

我们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杭州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形象

在我们所接触的3.9万人次的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毫不犹豫地认为思政课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的一门课。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思政课无用——虽然从比例上讲微乎其微,可是管中窥豹,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发现,认为思政课有用的学生当中也有将近一成的学生感觉思政课虽然有用但是用不出来。这很典型,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有用的思政课”的呢?学生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很有一种轻视。学生们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的重复、内容的反复以及枯燥乏味、落伍脱节、缺少新意又空洞说教等方面。有3.1万人次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上课技巧;剩余的0.8万人次则表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真听讲的;而这3.9万人次的学生都认可上课是可以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有兴趣就听,没兴趣就不听,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上思政课还可以各忙各的,甚至直接就不去上课,自由主义蔚然成风。在建议方面,有近2万人次的学生建议,上思政课的时候多放放图片多播播视频,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有1.2万人次的学生要求老师设置完美的奖惩机制,胡萝卜和大棒轮番上阵,逼迫学生认真上课;余下的0.7万人次学生则以为老师一定要严厉,传道授业解惑之上首先是纪律威严,必要时还要会发飙。基本上这3.9万人次的学生一致认为要搞好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

综上调研结果: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们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辅课,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专业课都是独立的小班上课,思政课却基本上是合成大班上的,教学效果自然逊色多了。同时学生们又极其主观地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反复、落伍、说教,在内心都比较排斥上思政课。我们做过一个时间上连续的系列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迟到、早退以及缺旷课现象要比专业课来得多,学生们学习的认真程度、活跃程度也不及专业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将思政课课堂当作了休息课、英语课、短信课、娱乐课。相当多的学生来不来上课、课上认不认真完全视任课老师的态度和个人魅力而定,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心力憔悴。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当时学生们先入为主地不喜欢思政课,但是后来他们感触最深的、最感谢的恰恰却是思政课。所以我们认为破解思政课尴尬难题重点是要扭转正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有鉴于前面所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种种问题,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未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未来总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然而,我们的学生莫名地对马克思主义敬而远之,普遍缺失远大的理想,价值观出现紊乱,比较急功近利,而创新则流于标新立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学生都十分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永远的指导思想的,但是都带有几分不屑。3.9万人次的学生之中近0.5万人次曾经直言不怎么喜欢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是觉得世界变化快而年代久远或者是接受灌输多了嫌烦。这对于我们一贯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抱负;可是说到共同理想,恐怕就没有那么远大了。道理人人懂,行动盼他人问题还是不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学生都非常爱国,因此忧国忧民。我们曾经就“出国与爱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可惜一叶障目,又走上容易偏激的绝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也的的确确折射出“知易行难”的问题。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小事情都等着别人去做。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颇为感慨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欠宽广、我们学生的知与行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如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一样,小问题迭出,未必尽如人意。

三、完善核心价值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以及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本课题中是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学生们人到、心到、头脑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思政课讲堂、快快乐乐地学习思政课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思政课问题。要做到这“三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校方的大力关注,更加需要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引导,恐怕已经超出了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我们重点探讨校方大力关注以及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等方面的策略措施。

校方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敏感度,他们善于从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搜索和猜测校方的具体意思——哪怕他们很可能猜错了事、会错了意。校方不妨酌情限制合班大课的人数上限,当然这个我们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思政课的上课时间,给与一定的自主处置权限;校方可以配合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由思政课教师担纲;甚至有学生建议思政课老师应该在学生考评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其实,校方不需要为我们思政课颁布很多的特殊条文,只要有个很好的姿态就可以了。我们曾经开设过精品课教学模式,请相关校领导担当主讲,效果相当不错,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校方可以考虑经过改善之后进行推广。

思政课教师在其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保证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手法等的与时俱进,合理尊重并适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我们发现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奖惩模式的适度调整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进行主题发言或者主题讨论、小讲课等活动,让学生融合进来,从而达到全面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已经开展多年的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从目前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最近的1.2万人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有1.19万人次的学生表示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对他们帮助很大,强烈建议保留,并给出了多方面的完善意见。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教学主体性开发的程度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激发除却校方和老师的努力之外,重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尽快调整心态和状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维。我们可以感性看问题,甚至于可以率性,但是解决问题终究要回归到理性的港湾之中。我们学生应该尽快学会分析、学会探索、学会交融、学会理解、学会挖潜、学会提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全面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我们须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应当谨记思政课的功能,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又身处尴尬,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估计不宜过高——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高校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实际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耕耘还存在某些腹诽乃至不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尊重包容存异,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达成社会思想的共识、整合多元价值,从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互动、共同提升。我们须知思政课教学只有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而应当多多倚重于合理、合适、合宜的疏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对高校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高校思政课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高校思政课问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研究的完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杭州大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在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形象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田海舰、戴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7(1).

[4]何煦.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讨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