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2009-12-24周凤生辛婷
周凤生 辛 婷
[摘 要]本文以灾区高校西南科技大学08级新生心理普查为基础,就地震对新生心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灾区;新生;心理;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32-0088-02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下简称汶川地震)灾害中,学校是受灾最重的地方之一,学生蒙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有关心理创伤研究表明,灾后有5%~59%的人会产生重大创伤后压力疾患,这种心理创伤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预,将会严重影响其未来的生活。震后关于灾区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对于重灾区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研究还很缺乏。我校位于极重灾区,2009年3月我们对我校08级新生6496人进行了心理普查,通过对灾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探寻相应的对策。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普查共发放问卷6496份,回收问卷6395份,无效问卷101 份,回收率93.82%。来自学校15个院系的学生参评,有效问卷中参评男生3964人,女生2431人,平均年龄18.32岁。
研究工具,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信效度较高的测查心理健康水平的量表之一,由90个项目组成,分为5个等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9个症状分量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得分;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合中国人使用。
在施测和数据处理上,我们首先对全校15个学院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及08级20名辅导员进行了心理普查问卷施测培训,在此基础上再分学院组织08级新生进行问卷测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我校08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大学生常模比较
将我校新生的SCL-90得分与国内大学生常模分别进行t检验发现:我校新生在SCL-90上的得分及各因子与国内大学生常模存在显著差异,除敌对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此外,被试内部的得分离散程度较大,说明被试得分存在较大程度的两极分化。见表1。
2.2 我校08级新生与我校0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将我校08级新生的SCL-90得分与07级新生SCL-90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08级新生较07级新生有显著差异,除敌对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高于07级新生。见表2。
3 结 论
通过调查表明,震后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除敌对外,其余各项因子得分均大大高于国内大学生常模,这说明大地震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影响,震后心理康复工作的任务是艰巨和长远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3.1 灾后新生仍有恐惧心理
严重灾难过后学生身心沉浸于恐惧中,特别是亲身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学生更是如此。这些学生常做噩梦,梦中反复再现地震情景,如他们的身心得不到有效调整,就会导致生理和心理机能的下降,容易出现躯体化症状,如睡眠障碍、头痛、头晕、胃肠不适、呼吸困难及窒息感。
3.2 灾后新生明显存在焦虑情绪
对于08级新生,他们背井离乡来到新学校,新的环境本身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无助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5•12”大地震,但从入校以来,灾区余震不断,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16日12时,汶川地震至今共发生Ms4.0级以上余震298次,其中Ms4.0~4.9级地震255次,Ms5.0~5.9级地震35次,Ms6.0级以上地震8次(不包括主震),最大余震震级为Ms6.4(中国地震信息网,http://www.csi.ac.cn/sichuan/sichuan080512_16.htm)。我校位于绵阳郊区,毗邻青川、北川,属极重灾区。因而每一次余震学校都有强烈的震感,导致新生常常处于余震的恐慌之中,地震的阴霾始终不能从他们心中散去。在精神紧张恐惧遭受创伤之后强迫去学习,易损害其认知系统,这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明显下降、失眠、头昏、腰酸背痛等一些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反应。
3.3 灾后新生抑郁情绪明显
20%~25%的人在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后发生抑郁,表现出对大学里的新事物失去兴趣与快乐的感受,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失眠,并伴有躯体化症状如厌食、恶心、疲乏、睡眠障碍等。
3.4 灾后新生出现精神病方面症状
这些大学生因生活及学习环境的改变,不适应新的环境,常出现不能自持的哭泣或流泪。有的学生则出现严重的精神性反应,坐在教室里上课,只要听到或感到一些动静,便条件反射般地冲出教室,一天反复几次。
3.5 关于敌对因子低分现象分析
08级新生的敌对因子得分较07级、国内常模敌对因子得分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灾难本身虽然能够摧毁人身,但也能够将人们团结得更紧密,人们之间的隔阂被灾难改之为相互关心与帮助,这也是中华传统助人美德的体现。
4 对策与建议
4.1 发挥学校支持系统的作用
在遭受重大精神刺激时,良好的支持系统对人们尽快从痛苦中摆脱出来、维护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危机干预系统。一是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筛查出需要主动干预的对象,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二是要积极开展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心理治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三是要发挥院系老师尤其是辅导员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帮助他们对事情有新的认识,改变以前的消极状态,重新定位幸福,在多重感受和换位思考中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特别是心理委员的作用,利用他们学生的身份,加强同学之间思想、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关心同学,了解思想动态和心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4.2 加强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
一是鼓励学生正视现实,接受现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通过疏散演练等方式和途径,教会学生在灾难来临时如何逃生,提高学生对灾难或意外事件的驾驭掌控能力和行为应对能力,使他们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健康成长;二是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网络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创伤事件的性质,用积极的心态诠释创伤事件引发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激发自身内在的心理品质。同时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与认知,转移心理压力,积极适应现状。
4.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对于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既要适应大学生活,又要学会调整对地震的恐慌心理,因此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一方面帮助大学新生能尽快融入集体、适应环境,转移注意力,缓解对地震恐慌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人际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宋振平.灾后重建从“心”开始[J].中国减灾,2006(2).
[3]尹智,王东明.震后灾难心理及其救援对策研究[J].卢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9).
[4]王晶莹,孙彦杰.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6).
[收稿日期]2009-08-07
[作者简介]周凤生,男,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讲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09级高校师资在职研究生;辛婷,女,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