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
2009-12-23姚小英
姚小英
摘 要: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有别于普通高校。这是职教工作者们须十分注意的地方。
关键词:高职 教育质量标准 体系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是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质量观造成的。这两种不同的质量观是由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引起的,这两种不同的知识观就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普通高等学校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
技术知识论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它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必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发展与变化,如何按人才结构层次确定相应的学校等级,如何根据不同职业确定专业设置,如何根据不同人才的能力结构确定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这是职业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依据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有关专家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四类,这种“四分法”目前已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其中,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相关的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从这角度来确定人才的类型,有利于教育类型的划分,也有利于教育发挥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服务的功能。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职业能力水平上,因此,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法就形成不同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有任务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两种。所谓任务分析法是指找出和论证特定岗位工作人员所执行的任务,对职业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知识技能要求、工具设备材料与条件、环境等几方面的分析和要求,其主要目的是确定工作的性质、内容以及承担该项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计、确定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它是以职业的最小单元——“任务”来分析,侧重于“任务性培养技能”和“常规性技能”。任务分析法主要分五步进行:查阅有关文献,设计职业调查表,选择工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管理职业调查表,分析所收集的信息。
所谓功能分析法则以产出或结果为主,注重功能而非过程,它从就业环境对工作角色期望的角度,把职业能力的非技术方面和不可预测方面都概括了进去,从而使能力标准真正体现了特定情景中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在职业教育领域,功能分析法是从最顶层的大目标出发,逐层确立中目标、小目标,然后根据达到目标(完成职业单元、职业要素)所需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能力的要求,确立标准的范围、内容和程度。它以目标为中心,强调实现需要具备的手段以及实现目标需具备的水平要求。
它分四步进行:确定某一职业领域的主要目标,分析实现目标的“能力单元”,将能力单元进一步分解“能力要素”, 分析能力要素的“操作标准”和“适用范围”。
两种方法比较来看,目前有功能分析法取代传统的任务分析法趋势,功能分析法已普遍被先进国家、国际组织等(英、澳、新加坡以及欧盟和国际劳工组织等)所采用。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就是职业能力标准,因而质量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之上的。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方法,就会导致不同的质量标准制定方法。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通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确定,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
1.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侧重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也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区别开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要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并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者。他们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职业分析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过程,它通过对某个职业所包含的若干项主要工作、每项工作所包含的若干项作业及每项作业任务所包含的若干项操作项目的逐一列举剖析,从中了解从事该职业者主要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操作内容,以及各个知识和操作内容的各自相应的具体要求。
3.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对职业、工作和能力分析所得出来的职业规范和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等要求,都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在头脑中形成质量标准方案的大概轮廓的过程,它们还只是一些初步的设想。标准方案的设计与描述就是把这些设想发展为在逻辑上清晰且在科学原理上又是可靠的、具体的、能够实施的方案。
4.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质量标准方案出来以后,要考虑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科学可行,其效果与信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分析和评价。对设计的分析和评价涉及分析和评价标准、涉及取向及评价方法等问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逻辑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5级即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其教学计划的种类为5B。5B的教学计划集中在为进入劳务市场做准备的具体的职业技能,但在该科的课程中也包括一些基础理论。因此,从教学计划的内容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具有基础理论方面的学术标准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职业标准和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普适性能力方面的标准。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具有三种能力,即职业能力、普适性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或核心能力)和学术能力。其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能力,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为一般能力。
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部分组成。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对劳动资料的认识。它是基本生存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的生存的核心本领。方法能力是指人们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它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估工作结果的方式等。它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的重要手段。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整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获取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普适性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它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各国叫法不同,澳大利亚叫关键能力,英国叫核心技能,美国叫基本技能,德国叫软能力。职业能力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和学术能力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它的质量标准不能按照普通高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标准,而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征的质量标准、能力开发方法和质量标准框架。◆(作者单位: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