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班、分层及其他

2009-12-23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子夏问政考试成绩

孙志毅

择校,纠缠折磨中国基础教育有些年头了,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置若罔闻,专家学者循循善诱也无济于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已由择校演变为择班、择师,甚至择座位,即使是首善之地的北京,教育相对发达的东南地区也不能例外。

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也不能说全是坏事,毕竟说明国民对教育的期望值提升了,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占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就学校而言,该如何面对这一现象呢?是设法遏制、疏导呢?还是推波助澜呢?是依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办事呢,还是无原则地迎合大众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呢?大凡了解一些教育规律的人是不难做出选择的,可惜的是,一些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办学人以“应试教育的社会现实无法改变”为由,唯升学率马首是瞻,以满足社会畸形需求为荣。分“快慢班”就是其中做法之一,尽管有多种说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骨子里都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良中差。分而治之,归类教学。“快班”(或曰“重点班”“火箭班”“实验班”),集中精兵强将,重点培养,精耕细作;“慢班”,因其“不指望这亩地打粮食”,则师资配备薄弱,以纪律管理为核心,以不闹事为目标。

选择如此的办学策略,在当事人看来,不仅实践中有例证,而且理论上言之凿凿。诸如,“分快慢班是因材施教、分槽喂养啊?何错之有?”“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把有差异的学生分在一起,有吃不完的,有吃不饱的,分快慢班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吗?”“分快慢班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结果。”

以上观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机械片面的理解就会走向反面。

自17世纪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分班,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多大的班容量最合适?什么样的学生分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男生女生如何搭配?等等问题都需要思考。我以为思考离不开“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面向全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说到底,就是分班也要符合素质教育的三要义。

“因材施教”就是简单地分“快慢班”吗?就是合并同类项,优等生集中在一起,差生也集中在一起吗?显然不是。

“因材施教”是教育家孔子最伟大的教育思想之一。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代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为什么这样做呢?孔子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今天看来这一理念就是“分层教学”。

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能做到因人而异,同样是“问政”: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其核心是“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以“考试成绩”(注意:考试成绩不等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也不等于人的素养)分班,其弊有四:一是给学生贴了标签,伤害了考试成绩不佳者的自尊心。贝克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二是滋长了“优等生”的优越感;三是在师资配备上向“快班”倾斜,使原本应该得到加倍关注的“差生”更少了阳光雨露,势必出现教育上的“马太效应”。四是滋生教育腐败。

众所周知,就学生而言,快与慢、优与劣都是相对的、动态的,今天优,未必今后一直优;考试成绩优,未必其他(这是一个更广阔的范围)也优。与其煞费苦心地分“快慢班”,不如用“自然分布法”分班,让学生呈现一种自然人群分布状态后,实施“分层教学”,让参差不齐的学生各有所得:“差生”有目标可追,有“小老师”可助;“优等生”有“头羊”意识,能在“兵教兵”中提升自我。

至于“分快慢班是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说法,更是片面。试想:教育资源何时才能均衡?欧美发达国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差异是永久的,我们不能等待教育绝对均衡的那一天(或许压根儿就不存在“教育的绝对均衡”)才“面向全体”,才“一个不能少”。

猜你喜欢

子夏问政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转换成偏态分布量化成绩的算法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孔子借伞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孔子神算
因子分析法在高中地理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