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学教育:撕掉“差生”的标签
2009-12-23张素兰
张素兰
一、合学教育催发“差生”转化
刚刚过去的暑假,结束了我在天津中学八年的教学生涯。最后这届学生,初三3班化学平均97.02分,4班化学平均93.83分,两班总平均95.42分(满分100分),优秀率96.5%,95分以上的占70.2%。如果班里“差生”众多,那么就不会出现上述成绩。这一成绩让同行惊叹,因为学生入学成绩并不占绝对优势。
分数是衡量教学的角度之一,让人感到最为高兴的是,那些日常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同学,在如此重要的人生阶段露出了灿烂的笑脸。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渐行渐远的初三学习生活,他们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忆。
上述成绩的取得,基本是在学生课前零预习、课下零复习、课下零改错的情况下取得的,学生课下作业基本控制在每天15—20分钟以内。作为教师,我没有进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劳作,基本不批改作业,基本不用课下给学生辅导。课堂高效和谐的原因,在于教师指导下进行了科学的合作学习,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个性张扬。
这里,我们暂且把合作学习简称为“合学”,把指导学生真诚合作、科学学习的教育简称为“合学教育”。连续十几年来,由于得力地实施了合学教育,我的化学教学一次次地实现了“班级无差生”的跨越。在师生相对轻松的状态下,以普通校超越重点校,以二流重点校超越一流重点校,其中的内在规律值得玩味。
在我和李景龙老师出版的《合学教育:打造教学“动车组”》一书中,曾经把班级教学中同学之间“一对一”的互助模式称为“动车组”。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完全恰当的比方。因为,所谓的“学困生”(有时被称之为“差生”),其实是存在着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完全不同于被“动车”牵动的“拖车”。前进途中,他们时时刻刻保持着内在的动力。关注课堂环境下生命个体的成长,创设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人们为之困扰的“差生”问题。
二、合学教育营造“惠己及人”的双赢
“合作学习惠己及人”是合学教育一贯坚持的学习理念之一。教学中,由于思想引导得力,合作点设置得当,同学们深切感到,给别人做讲解有助于自己学得更好,讲解的价值不仅仅是展示自己。正确理念与方法指导下的合作学习,使得对同学的帮助有别于单向的输出与奉献,在给别人提供实惠的同时不以自己的耗费为代价,正如儒家倡导的境界“惠而不费”。相反,合作学习把发展自己与托举别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惠己及人”的双赢。在这样的教育(合学教育)熏陶下,学优生不自负,学困生不自卑。这种内在机制营造了转化学困生的“学习场”,它充分保护学习者(尤其是学困生)的自尊与自爱,充分保障学习者的人格平等与个性张扬。
成功者的心理倾向在于对成功的积极追求,失败者的心理倾向在于对失败的消极防御。马克思曾经说过:“搬运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距,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那些被长期标有“差生”标签的学生,他们未必不聪明。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习惯不好、长期受挫等原因,他们的学习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蹶不振。在弱势的心理状态之下,他们需要辅助,需要关爱。反复补差却效果甚微,原因之一就是给那些学生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当贴上“差生”标签的时候,他们将长期处于消极的心理暗示之中。内在实力的虚弱与外部关爱的干涸,使得他们长期焦灼烦闷。对于失败的防御,使得他们被动应付,进而增加了失败的概率,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对于“差生”的帮助,补课固然是渠道之一,在这同时更应该注意心灵的辅助。
撕掉“差生”的标签,首先要撕掉教师内心深处的狭隘与功利。它要求教师不是把学生的分数作为自己业绩的说明书,而是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正如“生本教育”倡导者郭思乐说的:“利生”才能“生利”——时时处处做有利于学生的事情,才能在学生那里得到教学业绩的回报。
三、合学教育打造“学习集团军”
“走走停停相互扶助”是合学教育的教学策略之一,它的理念是“防灾重于灭火,防差重于治差”。因而,教学中在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把问题消灭在课上。学困生之所以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困扰与学习困境相生相伴互为因果。每一节课,他们都有若干迈不过去的沟沟坎坎。课堂上如果摆脱了高频率、大容量、长时间的灌输,进而把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把学生自学与同学互助结合起来,把同学之间的解难释疑与自我提升结合起来,就能走出“课上损失课下补”的误区。“走走停停相互扶助”是这一理念的直观体现。走走停停,使得学困生能够在课上突破困难,使得学优生能够在课上巩固知识,在辅助别人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沟沟坎坎”面前,班级全体学生是坚不可摧的“集团军”,而不是高度离散的“一字长蛇阵”。这种“阵法”,决定了学生好成绩的取得不是通过大量的课下作业、不是通过课下的补课,所以它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我们日常思考的基点往往不是事实而是假设。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把假设当成了不可更改的事实。对于“差生”也是这样,其实“差生”未必像老师想像的那么差。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因为补差所以更差,因为不补差所以不差,这似乎不符合日常思维,却是被检测成立的事实。刚刚初三毕业的高博(化名)曾经被班主任列为全科“差生”,而我却没有把它列为“差生”。她疑惑地问我:“老师,我用补差吗?”我告诉她“你不差,你很聪明,靠你自己,靠你与伙伴的积极合作,你会很优秀的”。在老师的鼓励与帮助下,她增强了信心,她没有参加放学后的“补差”。2009年中考,她的化学成绩是97分。按照通常的“补课”思路,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不可想象的。
四、合学教育:在合作中营造教育均衡与教育和谐
撕掉“差生”的标签,来自班级学生整体的人格提升。这种提升,源于合学教育的长期浸染。实际上,合学教育并不是外在理念的强制附加与灌输,而是人性中最美好情感的开掘与凸显。合学教育浸染下的班级,如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群体如水,个体如船,水涨船高;成功不是击倒别人,而是超越自己……在这样的班级,没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自我牺牲,有的是在帮助别人过程中的自我提升。所以,以合学教育为基础取得的极其突出的教学成绩,是学生人格养成、教学程序优化的“副产品”,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撕掉“差生”的标签,伴随的是水涨船高的集体成长。冷亚美是年级最优秀的学生之一。2009年中考,她的化学成绩为99分,她所带领的两名学生,平时也曾经被划分到“差”的行列,却在中考时获得了94分和95.5分的好成绩。冷亚美愉快地回忆起她和别人合作的场景。
场景一:发下卷子之后,我们交换,浏览彼此的错误,作下记录。交流的时候,我们把卷子展开,提醒要注意哪些。关注彼此的错误,关注彼此的问题,提高了我们对于错误的防范意识,自己的分析、决断能力都有了大幅的提升。
场景二:在最后冲刺阶段,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先在课上温习教材30分钟,记录自己觉得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最后10分钟跟伙伴交流。我觉得挺有用的。如果只是为我自己看书,我一定会一页接着一页哗啦啦地翻过去,侥幸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不用看了,再看也是浪费时间。是合作学习的责任感使得我更加认真地读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撕掉“差生”的标签是一个积德行善的事情,其价值并不局限在学生本人。挽救一个学困生,帮助一家三代人。随着学习的脱困,学习者的父母以及他未来的子女都会因为他的学习变化而改变生命轨迹。
实施合学教育,撕掉“差生”标签,能够实现班级内部的教育均衡。班级是教育的最基层单位。在班级内部,通过教育教学的改善,在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减小学习差距,减少“差生”数量,缩小“差生”差距,从实质上撕掉“差生”标签,是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基础所在。孩子是家庭的希冀与未来。实施合学教育,撕掉“差生”标签,实现“差生”转化,在营造教育均衡的同时,也使得那些“差生”所在家庭更加和谐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