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思考
2009-12-23常志丹
常志丹
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性质和目标
对于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性质与目标,《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作出如下论述:“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看出《汉语课标》对于文化教学相当重视,把文化教学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了解汉语文化,形成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文化教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民汉兼通的跨文化的自由交际者。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少数民族汉语教育中要注意保护各民族文化,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利于民族团结。
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么丰富的体系,课程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呢?在这里我们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汉语基本素养这一终极目标。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注意以下文化内容。
1.汉字中的文化因素
识字教学一直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国民族文字一般都是字母文字,与汉字的书写习惯很不一样。汉字虽然有难写的一面,但是另一方面又有以形表意的特点,可以通过字形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如小土为“尘”,不正为“歪”,以三点水为偏旁的字多与水有关。教师在讲授汉字时可以适当引入汉字的演变历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词汇中的文化因素
(1)熟语文化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熟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可以说它们是了解汉语文化的一个窗口。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反映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程门立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反映了国人的求学、好学的教育观念;“吹喇叭”、“拍马屁”等惯用语反映了国人对某些丑陋的社会现象的鄙视。
(2)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地名
一些人名、地名已经进入了文化系统,除了原来的意思外,带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如“长城”本来是一个防御工事,现在成了中国的象征。“张飞”、“曹操”等历史人物已经成为了某类人的代名词,形容一个人很勇猛,常说“猛张飞”,而曹操成为了“奸猾”的代名词。
(3)词汇缺项
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对应的情况,经常存在此有彼无的现象,称为词汇缺项。在进行教学时,对于学生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词汇缺项在讲解时要特别注意,因为往往都是难点。例如汉语中,表示称谓的词汇十分复杂,有的民族语相对简单。
3.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目标时有如下论述:“在培养汉语能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汉语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了解才能形成,而要了解汉语思维习惯的最好途径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往往是一个社会的浓缩,折射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非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小说中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汉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讲授文化,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选取一些小说作为文化读物来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4.非语言交际
人们在交际时语言并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还有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例如人与人进行交际时的距离、身体动作等都属于非语言交际。对于非语言交际掌握的好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交际的成败。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须对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有所了解。因此,汉语非语言交际知识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系统讲解。
三、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1. 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教学策略
我们结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文化教学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1)文化讲解
文化讲解是将文化因素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文中涉及的文化内容随堂讲解。这个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对于课文中(包括词汇)涉及的文化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智力水平有选择地进行讲授。
实施这个教学策略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文化教学的量,不能喧宾夺主,时刻牢记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教学,文化讲解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和理解课文内容。第二,在选择教授内容时,要多选择交际文化内容,少选知识文化内容,一切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
这个教学策略在现有汉语教学文化教学中应该是最容易应用的策略。在这个教学策略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般不涉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随时掌握着教学进度。因此教师成为关键因素,教师对于文化因素的了解程度、表达技巧、准备程度等,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这个教学策略由于是随文安排,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需要和其他教学策略一起使用,才能保证文化教学效果。
(2)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特定的文化专题,把文化内容以讲座的形式直接教授给学生。这种文化教学策略易于操作,只要教师准备得充分,易于保证教学效果,另外对硬件要求低,一间教室足矣,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运用幻灯、投影等电教设备。
使用这个教学策略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首先要评估一个文化项目是否需要通过文化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给学生。只有当一个文化专题可以进行清晰表述的时候,选择该策略才是恰当的。第二,教师在进行文化专题讲座前,要做充分的准备,对于所讲内容做到了然于胸。第三,在进行文化专题讲座前要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使学生明确通过文化专题讲座要掌握的内容。
文化专题讲座可以系列化,以一个学期或者学年为一个时间段,整体规划要讲授的文化内容。在设计系列文化专题讲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教材的配合,这样才能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文化现象讨论
文化现象讨论要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全班参与,有准备的讨论,学生对于要讨论的文化现象课下要进行准备,课上专门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可以称之为大的文化现象讨论;另一种是无准备的讨论,主要是在进行文化教学时随机进行,只是要求学生应用本身已有的知识对于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的学生范围一般比较有限,讨论进行的时间短,可以称之为小的文化现象讨论。
大的文化现象讨论需要注意四点。第一,选择的文化内容能够引起不同学生对其产生不同理解,能够引起学生的讨论。第二,在讨论前要让学生尽可能搜集对自己观点有利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实物。第三,在讨论中教师对于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始终围绕题目进行讨论,不要跑题。第四,教师要对讨论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要以鼓励学生为原则,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探索的积极性。
小的文化现象讨论相对简单,受时间限制,教师在讨论中一般占主导地位,一般会形成确定的结论。讨论目的主要是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掌握情况。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讨论,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把汉语文化与自己的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学习效果。
(4)文化参观活动
文化参观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汉语文化知识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在真实文化实践中学习文化知识。学生虽然生活于民族聚居区,但也不是接触不到其他文化,所以要善于利用周边的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新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容等,也都可以成为汉语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
文化参观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比前面提到的其他策略要高。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文化教学的整体需要安排文化参观活动,不能为参观而参观。其次,教师在参观前对于参观对象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要针对参观中的文化内容难点,在参观前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再次,在参观过程中老师要随时对于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最后,在参观结束后还要检查学生的参观效果,让学生对自己的参观收获进行报告,报告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5)文化互助学校
文化互助学校,指开展汉语教学的民族学校可以和以汉族学生为主的普通中小学结成文化互助学校。文化互助学校可以大大拓展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空间。借助于文化互助学校的平台,可以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如利用寒暑假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到汉族学校访问,或者邀请汉族学校学生到民族学校来做客,可以让学生之间建立书信联系,等等。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互动中学习文化,促进他们交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增进了解,促进民族团结。
2. 中小学应实行不同的教学策略。
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智力、知识和汉语水平差异不小。这些差异决定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小学阶段
在小学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汉语,对他们要从学习汉语拼音入手,训练听力、口语表达和识字写字,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水平对于复杂的文化现象也很难理解,因此这个阶段的文化教学应以文化讲解为主,配以小的文化讨论和简单的文化表演。讲授的文化内容应与语言联系比较紧密,并尽可能简单、有趣。小学阶段文化教学课堂用语以学生的母语为主,汉语为辅。
(2)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的汉语教学以词语教学和阅读训练为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基础,这个阶段的文化教学应进入系统学习阶段。教师在文化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专题文化讲座和文化现象讨论的教学策略,同时对于学生的模拟交际表演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文化教学的媒介语逐渐转到汉语为主,以学生母语为辅。文化教学要注意趣味性,培养学生进一步探讨汉语文化的兴趣,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自觉的追求。
(3)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是以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为主,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知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这个阶段应当注重学生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运用为主,培养学生汉语真实交际能力。从知识的传授转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民族地区的高中一般都开设在城镇中。城镇一般是民族杂居,学生学习汉语的外部环境大大改善。教师应带领学生多进行汉语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多应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现实的交际中感受和学习文化。
3. 制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些因素
文化教学作为民族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效果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
(1)语言观念对文化教学的影响
“语言观念又称语言态度,是指个人或集团(包括方言区、民族地区)等对某种语言的价值如何评价及其行为倾向,它包括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某种语言的地位,对某种语言采取什么样的情感,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成还是反对,是尊重和还是轻视等。”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语言观念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家长的支持程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如单一民族地区受其他语言影响少,居民的语言观念不如在杂居地区的民族的语言观念开放。语言观念开放民族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主动性更强,学习效果更好。
(2)教师对文化教学的影响
有很多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缺乏文化教学的意识,还没有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另外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制约了文化教学的开展,很多地区的汉语教师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支撑文化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水平,才能保障文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材对文化教学的制约
少数民族汉语教材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编写的时候必须考虑文化教学因素,对文化教学要有系统的安排,要把文化教学因素渗透到教材的各个层面中去。教材要在课文、课后练习等方面对文化教学都有所考虑,为教师开展文化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支撑。但很遗憾,就目前现行教材来说,还缺乏这样的内容。
总之,民族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碰到的情况也不一样。民族汉语文化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还有赖于民族汉语教学专家、教材编写者和民族汉语教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