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命题探讨

2009-12-23李文华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课程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

李文华

摘 要:作文命题应注意把握主体性、实践性、情感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同时,要积极培养作文意识,提高作文能力,维护作文心理,让写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关键词:作文命题;主体性;实践性;情感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30-02

作文命题问题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师的重视。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教育文集》中指出:“出作文题就是个常常被忽视的步骤。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毛病大多在于题目不好,即使勉强完篇,也无非是些空话、套话,没有一句他们自己的话。”“所以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当前,作文命题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实践性,超出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二是缺乏新意,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旧题目中老调重弹;三是缺乏确切之义,令人费解。

要有效解决存在问题,发挥作文命题在作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把握作文命题的五个特征。

1.主体性,即师生共同命题。

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但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类型的分野,教师的写作意识并不能完全支配学生的写作意识。从教学实际看,凡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写,而且容易写好,凡是题目出得不好的,学生不爱写,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序列就可能中断。同此,作文命题要凸现主体性,师生共同命题,力避那些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生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趣、志趣以及知识实际,打开写作主体的封闭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联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力争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统一命题,或由教师命“范围”,学生命“题目”,即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大题目,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写具体题目;或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教师择优选题;或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写作资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即叶老所说的“写什么”的问题。

2.实践性,即命题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也就没有写作。许多教师用单一的命题方式把学生囚禁在课本和课堂上,限制在命题的框子里,脱离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实践——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闭塞了学生的信息通道。

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多观察周围的客观事物。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正确地审视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生活,如果对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时,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胡编乱造,非说成是,无说成有,假说成真。多从间接的方式着手,从电视、报刊上选一些感人事例命题,让学生讴歌真、善、美,选择部分负面报道命题,让学生鞭鞑假、恶、丑,认识生活的阴暗面。

在作文命题时,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正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命题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辨别正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审美情趣。二是正视学生现有的实践水平的缺陷。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导致其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的、间接的)去丰富学生的实践,使得审题与认识同步,作文与做人并进。

3.情感性,即作文命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写作的血液,写过文章的人都会懂得“文以情生”,情感与文章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作文命题肩负着如何使学生在作文中真实地展露情感个性这个重任。命题有了情感,学生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就会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就会激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多样性,有了情感还会产生不竭的灵感和美感,使作文达到更高的意境。

通过题目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首先要有情感,许多作文因为缺乏情感显得枯燥生硬,败人胃口。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根据他们敏感自信、爱思考、爱浪漫,又兼多困惑、迷惘的情感进行命题,寻找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拨动他们心灵的情弦,让他们以写作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心声。作文命题要注意将学生的情感唤醒到最佳水平,促其形成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欲望。作文命题还要注意做到平等、委婉地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作文命题后,要对作文进行有效的写作辅导,对作文涉及的人和事,力求做到生动感人。努力发掘事物的哲理性,引起学生感情的冲动;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课,创设写作境界,让学生在情景中触发情绪,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4.创造性,即作文命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面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种模式的才被允许,才有高分,从而严重地禁锢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好的作文命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质疑求异心理,激发他们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多元化、多维地去思考,能够提出超常规的构想和不同凡俗的新思考,从而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就要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开阔性、准确性和深刻性,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命题设计,开启他们的心智,将作文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要说”。作文命题要围绕写真情实感的文章,除了写真人真事,还要进行虚构的训练和材料作文的训练。要提倡根据材料进行描述、整合、分析,提倡进行多种体裁的写作,并将各种修辞手法运用进去。要用恰当的形式,让学生在抒发真情实感时提高思想境界,培养创新精神。

5.趣味性,即作文命题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兴趣。我国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握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的命题,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

作文命题具备了以上的特征,就能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显得生动活泼,使写作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作文命题特征的探索中,应培养两种意识,提高两种能力,维护两种心理。

培养两种意识,即要注意培养师生良好的写作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为作文命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行作文教学,不能过多地强调客观条件,教师和学生具有写作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实施作文教学的主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具备进行作文教学的观念和志趣。进行作文教学,师生之间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做到在人格、心理认知等方面互相尊重,互相补充。作文命题体现了这种品质,依当前作文命题的形式看,一种是他人命题,主要是教材练习题和测验考试题,一种是教师命题,另一种是学生命题。只有将后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师生双边的写作需要。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和谐,学生的写作意识就越强烈,作文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充足、越宽松。

提高两种能力,即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要做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吸吸与储存,即在头脑中能够形成许多客观事物的表象,对表象进行整理、加工,包括必要的选择、大胆的组装、合理的搭配,然后通过概括、归纳、分析、综合,通过联想、想象等,在头脑中形成来源于客观事物而又高于客观事物,因而能够从本质上反映客观事物的观点、形象或有关观念。

维护两种心理,即要维护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的思想较少束缚,思维比较活跃,容易产生一些新奇、错误的想法。教师不能因此嘲笑、挖苦学生,对学生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多激励学生,尊重学生,把“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传达给每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的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扬作文优势,相信自己能够写好作文。还要学会倾听、补充和帮助,培养学生写作的勇气,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责任编辑 王开贵】

猜你喜欢

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几大要素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