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近十年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2009-12-23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聋人聋哑聋生

张 淼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聋人( 听力残疾) 有2004万人, 约占残疾人总数的1/3。听觉语言障碍儿童(以下与聋生交替使用)由于听觉、语言等方面有缺陷,社会交往的范围狭小,参与社会、受教育、就业以及同伴的接纳度等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

听障学生心理状况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 听觉障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受到一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开展了一些关于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工作,这些研究所采用的调查工具通常为目前国内为研究心理健康状况而引进修订的问卷。如调查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 - 90) 、艾森克个性问卷(简称EPQ)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和中学生自卑心理自我检测问卷等 。但关于听障学生心理现状的研究结果却大有不同。

蔡希美、林于萍、郭金美李强、冯年琴、徐方忠等对儿童到大学不同年龄阶段的听障学生所做的研究显示:聋哑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聋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国内常模。其焦虑程度高于普通学生,躯体化、强迫、偏执是他们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于7岁下的听障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水平低;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除以上使用标准化量表外,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或者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如社会交往能力、自卑等,进行了调查(徐美贞2004),慕淑萍(2000)对宁夏聋校初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多数聋生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不少聋生有较严重的孤独倾向,存在焦虑、疑心、防范的心理等 。

但是在2006年,西南大学的张宇迪等在对重庆的5年级到高二的180名聋生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时却得到不同的结论:聋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甚至聋生的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较普通学生为轻,而孤独倾向较普通学生为重 。李强等在2003年同样对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的158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得到的结果类似。刘毅玮(2005)也认为初中聋生和健听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对中国的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对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存在一定的分歧。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还需要继续研究。但是研究对象的年龄不同,生活的区域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等方面对这种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一定影响。首先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样本过于狭窄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近十年对聋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聋生的研究上,特别是对中小学聋生的研究。对学龄前的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很少,对聋人大学生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在对聋生进行研究时选取的不同年龄阶段的样本数量太少,选取的样本地域较为集中这也会导致国内学者对聋人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结果也有出入。人们对聋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不一致,各人按照自己对聋生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去设计问卷而导致的。加强聋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它不仅可以作为指导我们编制聋生心理健康问卷的理论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心理表现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方法和工具过于单一。大部分常用的标准化量表都是国内学者修订的国外问卷,都是为健听人制定的,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来说,它们的信度效度是否合适还需要继续研究的。另外由于聋生在认知思维方面的落后,对问卷的内容和一些术语理解的可能会存在偏颇,单一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是否能准确的反映出聋生心理健康问题还值得商讨。总之从整体我们可看出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比较严峻了,需要呼吁学校家庭加大对聋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外在客观因素对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的原因:李强(2003、2004)、冯年琴(2004)、刘在花(2006)等在研究中认为家庭因素是聋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李静华(2006)在对聋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时认为家长对聋哑儿童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态度,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过渡溺爱。聋哑儿童由于身患残疾,家长往往出于负罪心理对聋儿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以过分的关怀和照顾,而这样过分溺爱则导致了聋哑儿童不尊重别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及攻击行为等不良品质。刘毅玮(2005)也谈到初中聋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性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

学校的原因:学校是聋生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当聋孩子步入校园上学的那一天起,他们大多是住校的,学校的校园环境和人际关系将对聋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在上述对聋人心理健康现状的描述中慕淑萍(2000)谈到在聋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中学校的健康教育跟不上是根本原因之一。刘德芳(2003年)也认为聋哑学校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及建立心理辅导中心用以加强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 。

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残疾人遭歧视、就业难、在工作中的同工不同酬等问题,虽然这些情况在正常人中也存在,但对于聋人来说却更严重地伤害他们的感情,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和敌视心理。李强(2003年)在对聋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认为:聋哑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显著低于健全大学生,应加强聋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做好聋哑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

听觉障碍学生内在自身因素

认知和语言沟通的障碍。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人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仅仅用眼睛去观察,看待事物和事情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而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或遇到挫折时倾向于压抑内心感受,缺乏向外界寻求支持的有效手段,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躯体化、焦虑、抑郁等症状。另外,由于聋哑大学生不能通过有声语言接受外界信息,容易曲解视觉信息,导致认知偏差,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敌对和偏执心理 。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认知与体验,是个体把自己视为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是自我的主要成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自我概念决定着个体对经验的解释以及经验对个体的意义 。

聋生的自我意识的产生晚于正常儿童,独立性不强。自我评价能力形成较晚具体性大抽象概括水平不高。他们的自尊心强于自卑感,自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自我意识影响了聋生的心理健康。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聋学生的心理健康测验得分几乎与所有的自我概念因子分(躯体外貌与属性因子除外) 及自我概念总分显著负相关,且焦虑、行为、合群、智力与学校情况及自我概念总分对聋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李祚山也认为不同自我意识水平的听障学生其心理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聋人学生的应对方式

天津理工大学余丽在对聋人大学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聋人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压力、面临应激状态下,使用各种(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的频率均高于正常大学生,其中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不成熟型应对方式——自责和退避、混合型应对方式——合理化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水平,反映出聋人大学生总体的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人格 。

聋生的人格缺陷。李祚山认为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四个方面。听觉障碍儿童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问题检出率高,这与其存在的人格缺陷有关。首先,听觉障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对事物的认识肤浅,情感体验不够深刻,在人格特征中独立性和稳定性较差,依赖性强,这种人格上的缺陷可能会导致这些孩子只要是一个人独处便会产生焦;另一方面由于听力受到损伤,主要依靠视觉来接受信息,所以他们害怕呆在黑暗的地方,这也可能是导致其恐怖倾向焦虑过高的原因。人格上的这些缺陷是导致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

聋人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的障碍程度和生源地对聋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1.国内学者在对聋生心理健康研究时认为男女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别。男女聋生在过敏倾向(E) 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在恐怖倾向(G) 上的得分有极为显著的差异,且都是女生的得分更高 。也就是说性别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是显著的 。但李强等在对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时发现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只有精神病性因子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此外男生、女生在敌对和偏执两因子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与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有较大不同。这和所选样本的不同有关 。

2.不同年级心理状况的差异。2000年林于萍对5、6、8、9四个年级的聋生做了心理健康的情况的初步调查中发现:不同年级的聋哑学生,其焦虑倾向存在着显著差异。西南大学的张宇迪等在对重庆的5年级到高二的180名聋生做的关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时认为从五年级到高二聋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呈M状发展。徐方忠(2005)也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聋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恐怖等方面阳性率升高,提示高年级聋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低年级聋生更为突出。提示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强 。

3.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济状况处于较差、一般和较好三个水平上的聋人大学生各因子得分较少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生和经济状况一般学生之间在人际敏感、恐怖和偏执三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4.不同专业对聋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影响。李强等在对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时发现发现聋哑大学生所属专业和SCL-90 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15,反映两者具有显著相关。在服装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之间SCL- 90总分存在显著差异,服装专业学生的人际敏感、焦虑、偏执等因子分在0105水平上显著高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且前者的躯体化、抑郁等因子分则在0101水平上显著高于后者。

5.障碍程度和生源地对心理健康的主效应作用不明显。这和李强等得到的结论一致。

对听觉障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1、注重聋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加强聋童社会性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张海丛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与语言发育迟缓,因此在社会交往上也比正常儿童迟缓。主要特点是伙伴范围狭窄,社会交往欠缺,社会知识贫乏,社会适应能力差 。同时听障生在兴奋性、忧虑性、独立性上与健听生有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二者在心理健康因素上差异显著。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听障生的个性心理上更多地表现出自控性差、偏执、自我中心冲动、忧虑、不自信等特点,这种情况很不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因此,学校的教育更需讲究方式和方法,更要细致入微。针对学生忧虑、自卑的心理,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突破口语表达的障碍,多方面多角度地体察学生。只有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及时发现学生认识和心理上的误区,纠正现实人格中的种种偏差,建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想人格 。

2、创建美好的学习环境和校园文化

由于聋生生活范围、交际范围、沟通方式受阻,听觉存在障碍、视觉代偿,更需要美的环境的刺激,使他们感到校园亲切、温馨、充满友爱,受到尊重,这样使聋生愿意来到学校,愿意接受教育,这样聋生才能安心学习、受教育,才能使他们增长知识、提高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与社会文化交汇最多,学生的自发性最强。校园文化是个十分广阔的育人环境,对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加深和拓宽课堂知识、发展特色、开发潜能,尤其是对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它是课堂文化所不能代替的。加强学生的生活技能教育。以改变一直以来的空洞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南京的黄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大学生的应激反应,愉悦身心,消除身心疲劳,增强社会联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改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多组织聋人大学生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

3、家长角色的适应

家长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孩子,接纳自己是听力儿童父母这一“特殊身份”,不再因为这个特殊身份而痛苦,接纳自己的孩子为孩子付出一切,如时间,精力,财力等;接纳孩子听力问题的事实,不再抱怨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面对现实,不过渡保护孩子,不溺爱孩子,积极的培养和教育孩子。加强和学校交流沟通。家庭环境对聋生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否和睦,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得当,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到位,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人格、心理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家庭中应承担起培养孩子的义务。家长不但要哺育孩子,还要教育培养他们成人。在家庭中,多让孩子承担些家务,培养他们家庭责任感和自信心。当孩子心理上出现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非打即骂,使孩子心灵受到创伤。可以采用家长联系册的方法,将学校和家庭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沟通情况,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4、加强对聋生的社会支持

与健全大学生相比,聋哑大学生(尤其是阳性组) 的社会支持状况显著低于前者,且聋哑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SCL-90 结果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聋哑大学生阳性组的社会支持状况显著低于阴性组,这也提示聋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社会支持状况是相关的。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加强对聋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以便发挥社会支持作为环境中介因素所具有的缓冲应激压力、改善情绪体验等心理保健功能。

根据上文所述的问题与不足,笔者有如下建议:首先要确实认识到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的现状,学校积极加强聋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呼吁社会给聋人学生更多的支持。第二 对聋人心理健康干预时可以参考普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研究工具进行研究修改,以便更准确真实的反映聋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最后加强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干预研究和纵向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了聋儿的健康成长。在加强聋儿心理健康方面要做的工作还是很艰苦的,长期的需要耐心和理解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合作,要考虑聋儿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论和实践互影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

猜你喜欢

聋人聋哑聋生
聋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聋人本科生研发翻译软件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浅谈聋哑儿童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这只铃铛不是猫
你所拥有的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