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2009-12-21周健悦
周健悦
摘要:苏南模式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进入新世纪,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及增长方式的转变,江苏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摸索出了新的经验,形成了新苏南模式。文章分析了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苏南模式特点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260-02
一、苏南模式的概念
苏南模式由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其特点为:乡镇集体经济占主导,县乡领导是企业实际决策人,提倡共同富裕。这一体制的创立为苏南经济的发展和兴旺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与“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齐名的三大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通常意义上的苏南模式,是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途径选择及经济发展途径组合,它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概念,而非单指某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选择和组合。通常所指的苏南地区除了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外,还包括昆山、江阴等九个县级市,在具体的地域范围上包括各城市的市区和农村。这一地区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由工业化向市场化逐步转型,由于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上具有明显特征,且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点上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是能出现自适应而转危为安。因此,研究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取得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教训。
二、苏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对于苏南模式的理解最为各方面接受的表述为“三为主一共同”,其简要地揭示了苏南模式的内涵特征,即:“以集体经济为主”是苏南经济的所有制特征;“以乡镇工业为主”是苏南产业结构最为明显的特点;“以市场调节为主”则揭示了苏南经济运行方面的特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苏南模式”分配机制的特征以及长远的奋斗目标。
“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根据“苏南模式”在各时期的核心发展力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三阶段:
1苏南模式阶段。苏南模式阶段(1980—2000年)的特点为政府主导下的乡镇或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苏南模式初期,以政府主导下的乡镇企业为最核心的发展力量。每个市、县、乡镇、村政府都主导建立了很多乡镇企业,采取的是离土不离乡的发展策略,农民成为乡镇企业的工人,亦工亦农,农村劳动力在经过农村联产承包的改革后出现的剩余现象得到了弱化,劳动力资源得到了较其他地区更充分的利用。此外,苏、锡、常地区借地理优势成为、周边城市智力及技术技能资源的强辐射区。因而,苏南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城市、农村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民自身经济实力增强,纷纷进城生活,苏南三市全面撤县建市,苏南的城市化水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幅度并不是很大;资本进一步集中于乡镇企业的代表——乡镇政府以及部分企业负责人,资本积累得到了加速。虽然地方政府主导的模式便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迅速完成,但随着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解的升级以及乡镇企业集资人经济理念的不断增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危机。
二是苏南模式成熟期。以苏州为首接受上海、国外产业转移。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以深圳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和上海浦东先后开始迅猛发展。凭借全面、深度的开放环境及地缘优势,苏州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新加坡工业园的落成。成为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转折点事件。随着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新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系列省级开发区的落成,三市吸引外资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这个时期的苏州,经济外向性更是明显。
1998年,苏南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一次改制。将乡镇企业改成集体控股的企业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政企不分的弊端没有根本改观,乡镇村的地方产权制度问题仍然存在。通过设置“不可分配给个人的集体股”以及地方政府通过集体股掌握决策权等做法,地方产权制度以另外一种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因此,第一次改制虽在原有基础上清晰了产权,但集体控股又造成了新的政企合一。
2新苏南模式阶段。新苏南模式阶段(2000年以后)以私营、外资共同发力、苏锡常全面合作为特点。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影响,依靠外资为核心发展经济的苏南模式受到了威胁,自2000年起,“苏南模式”成功地实现了政企分开的二次转型。打破地方政府的地方产权制度,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中的自主地位,以及私人作为独立产权主体的地位。
新苏南模式在过去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一个目标、两手并举、三创精神、四大创新”是其主要内涵和鲜明特色。即“追求共同富裕,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实现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格局创新。”苏南经济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苏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在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分别是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和谐苏南”和“平安苏南”建设不断推进。
3苏南创新发展模式阶段。苏南创新发展模式阶段(2007年以后)是政府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进一步转型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依靠“两低一高”(低工资、低土地成本、高污染)来支撑经济高增长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为此,苏南经济于2007年开始探索、实践苏南创新发展模式。
靠高新技术为主的制造业起家、外向型经济依存度极高的苏州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作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世界工厂”之誉的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了发展“世界办公室”的目标,成立中国第一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服务业成为苏州经济第三次转型的另外一翼。苏州市提出“三个结合”,即建设“世界工厂”与建设“世界办公室”相结合,高质量“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发展工业经济与发展服务经济相结合。
而无锡也加快了转型,实现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实行“三大转变”,即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加快“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跃升,大力培育软件业、服务外包、集成电路、光伏太阳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努力形成新优势。
三、苏南模式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1地方政府职能适时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标准来明确政府职能。苏南模式创立至今,地方政府的角色从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乡镇企业模式向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服务型政府”方向转变。分权式改革后,地方政府的加入适应了企业节约外部交易费用的内在需求,但其优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逐步成了缺陷。苏南模式被迫进行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二次制度变迁。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下,政府主动介入使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达到最佳配置及效益最大化;而政府从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逐步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握紧,形成强有力的力量并发挥整体的作用,既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体现了政府服务功能和公共管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可见,地方政府不仅要维护市场,更要参与市场的“培育”。
苏南模式深受FDI导向影响也与原有的体制息息相关。过去,切身利益及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是导致地方政府介入并主导发展的根本动力。地方政府积极投入到GDP最大化的过程中,即使在国内储蓄节节上升,银行存贷差不断扩大,及贸易保持长期顺差的情况下仍全力争取外资,这种体制局限直接导致了苏南模式的衰落。因此,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平衡GDP与客观市场发展需求中政府角色的转变,形成良好的激励效应,政府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职能。
2寻求“体制外”创新的合法性和变通性,不依赖现有的创新制度。苏南模式的出现有其内部产生的动力,如何变通规则,重新解释既有制度,便成了地方政府寻求制度创新出路的做法。作为一种“体制外”的创新,地方政府的这种创新并没有突破权力中心的忍耐极限,反而适应了其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可见,地方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也必须同市场经济接轨。地方政府选择合适的制度创新,短期来看是痛苦的过程,但却是长远的发展之计。
在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中,体制外力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划体制下,农业几乎处于体制之外;在农村改革完成之后,乡镇企业则处于体制之外,因此在1989年开始的治理整顿中受到冲击最大;1994年之后,私营企业则是体制之外的新生力量。苏南模式在1994年之后就已经明显地失去了活力,这是导致江苏乡镇企业在1998年落后于浙江的根本原因,并直接引发了2000年前后的新苏南模式改革。因此,任何经济发展都要顺应时代要求,必要时,应该弃旧迎新,根据新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新的制度创新。
3坚持城市环保与经济发展并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FDI对苏南的GDP贡献巨大,但持续高速增长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和谐程度加速的粗放式增长为代价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无锡太湖水污染十分严重,城市化的压力巨大,自然环境的恶化成为发展导致的后遗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切肤之痛后,无锡成为在全国提出环境保护目标最早的城市,也是实行最严格环保制度最早的城市之一。
要摆脱苏南模式在微笑曲线中的尴尬地位,必须实现由引资发展向创新经济过渡。一是要积极革新体制,规范政府职能,建立充满活力的新体制,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地方政府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减少对PDI的过优政策,给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引资竞争必然将由投资推动转化为创新推动,区位优势和FDI的优势也必将会有所减弱,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FDI对财政和优化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而民营经济更具有持续增长的能力,经济运行更加平稳。只有真正培养出本土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上海20024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