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消费状况及原因分析

2009-12-21叶馨蔚

经济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消费率居民收入储蓄

叶馨蔚

摘要: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各个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远远超过了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在大多数年份里,主要是消费需求在支撑着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在50%以上。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将最终消费需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通过对我国1992年以来的GDP与消费率的数据比较,分析我国消费水平,并时造成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政府消费率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5-042-03

作为国内生产总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费水平和消费率的改变直接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达到64%左右,而投资需求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平均只有31%和5%左右,因为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扩大的需求,而我国净出口每年都保持一个相当的水平,虽然近年加A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净出口有大幅度的增长,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看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于消费需求还是低得多。最终消费需求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和根本保障,可以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居民消费又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食品的极大丰富和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居民在生存需要满足程度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逐渐注重有益于身体健康、美化生活、提高素质的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消费偏好呈现多样化特征。尽管从绝对水平来看我国的最终消费呈上升趋势,但作为消费需求另外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却是很低的。

一、我国消费率水平的分析

将改革开放以来分为两个时期来分析各消费率的变化。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阶段,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以来的阶段。通过与我国第一个时期的各个消费率比较,分析第二个时期消费率的变化。

1与我国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的最终消费率的比较。1978—1991年间,虽然最终消费率1有升有降,但都在64%左右,最高为67.5%,最低为61.8%。由表1可以看到,从1992年开始,最终消费率下降到60%以下,1993年为58.5%,199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为58.1%。从1996年开始,最终消费率呈小幅上升趋势,由59.2%上升到2000年的62.3%,之后2001年和2002年又开始下降,特别是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加快,到2006年最终消费率仅为49.9%。

尽管这段期间最终消费率有小幅上升,但与1992年以前相比平均低5-7个百分点,这一阶段仍然呈现较低的水平。因此可以说与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这一阶段相比,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最终消费率水平较低,平均比前一阶段低6个百分点左右,处于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速度快。

2与我国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的居民消费率的比较。这一阶段我国的居民消费呈现以下特征:消费倾向下降,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放慢,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和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等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使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程度非常敏感,加大了人们对未来消费的风险意识,不得不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地减少现期消费,扩大储蓄的比例,以增强未来消费的保险系数。这一时期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放慢,消费倾向明显降低。

1978年到1991年间,居民消费率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围绕52%上下浮动,最高为1981年,达到53.1%,最低为1978年的47.8%,其他各年基本保持在52%左右。1992年以后,居民消费率呈现先下降,再出现小幅上升,最后下降的趋势。1995——2000年,从46.1%平稳上升到47%,再上升到47.5%,最后上升到2000年的48.2%。2001-2004年问,居民消费率又开始下降,从46.6%下降到43.1%,四年间下降了3.5个百分比,2004年的居民消费率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为43.1%,与1992年以前相比,这段期间居民消费率下降了5个百分点左右。

由此可见,与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的居民消费率相比,90年代以后的居民消费率要低的多,并且呈下降的趋势。

3与我国1978年至上世纪90年代的政府消费率的比较。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政府消费率除1979年达到这一阶段的最高水平15%。1988年达到最低水平11.8%以外,其余各年基本保持在12%~14.5%的范围之内,政府消费率相当稳定。1992年以后政府消费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非常小。其中只有1995年、1996年和1997年低于12%,其余各年均维持在12%~13.5%以内,1992年最高为135%。

因此,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一阶段相比,上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消费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基本可视为恒定。

二、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分析

1居民收入的变化。从1992年起,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由0.581下降到1994年的0.555,而后一直持续上升,到1999年已达到0.63512,虽然近年有所下降,但幅度都很小,较之1992年仍呈上升趋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并没有下降,因而不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而拉大,到1994年差距达到最大为2.86倍,此后收入差距过大的格局基本处于这一水平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到1999年扩大到2.65倍。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然而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农村居民更加倾向于储蓄,即使城镇居民收入的上升会带来总体消费水平的上升,但由于其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带来的作用是非常小的。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一大主要原因。

2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由表2可以看出,自1992年以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都有明显下降,如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2年的87.76%急剧下降到1999年的79.9%,经过2000年到2002年的小幅上升后又迅速下降到77.76%。而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则缓慢、平稳地由1992年的82.15%下降到2005年的75.7%。因此,我国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居民消费率的下

降主要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居民收入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是影响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两大主要原因。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原本较低水平的农村消费继续下降。由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失为一个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制度变迁的影响下,居民所受的消费约束、预算约束等发生变化,为了实现跨时期消费最大化和子女教育等的需要,居民用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的方法来保证未来的需要。提高居民收入也是有效提高居民消费率的重要手段。

3制度变迁所带来的低收入预期和高支出预期的影响。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消费倾向,即收入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分配。若预期未来收入会增加,支出会减少,人们就可能增加当前消费;反之,若预期未来收入会减少,支出会增加,人们就可能减少当前消费。

199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比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以前的平均9.6%的增长幅度低。这就导致了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低预期。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状况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债务加重,严重地造成居民的低心理预期。原来稳定递增的持久收入因为失业、下岗等因素而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这也是造成居民低收入预期的因素。

制度变迁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和劳保等制度的相应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不存在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在储蓄和消费的选择中更看重现期消费。而转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居民逐步增强了为将来的子女教育、养老防病等方面的意识,在储蓄和消费的选择,亦即未来消费和现期消费的选择中更注意现期储蓄,以应付未来的不确定性支付,这也正是凯恩斯所讲的预防动机需求。

4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机制不是个人收入分配机制的组成部分,而是在个人收入分配已经实现之后对收入分配结果进行再调节的机制。社会保障机制通过向低收入者及丧失了收入能力的人群提供收入支持,实际上是对市场化收入分配机制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水平越低,越是低于或接近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所需水平。社会保障虽然不能消除收入差距,但是它向上调节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机制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疾病、意外伤残、失业等对消费者预期收入和支出的影响,从而起到减少未来生活中的变量的作用,使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趋于稳定。

我国近年来出现大多数消费者收入预期急剧下降和支出预期急剧上升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在就业、医疗、退休养老制度等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长期滞后,消费者不能确定未来的社会保障机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补偿自己可能的收入和支出损失,预期趋于悲观。

5消费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我国消费倾向低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崇尚节约、偏重储蓄的消费观念使居民把大量的新增收入用于储蓄,因此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很多国家要低,从而使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近十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我国的高储蓄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传统消费观念不仅使储蓄率高,更阻碍了消费信贷的顺利开展。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下,消费信贷对提高消费率有积极的意义。而传统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则严重阻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富于节俭传统的国度,节俭朴素、克勤克俭历来被我国人民奉为基本的伦理原则。崇尚节俭虽然不失为一种美德,但节俭的同一面就是少消费。在这样的文化思想影响下,人们的消费倾向偏低,而储蓄倾向偏高。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尹世杰,消费需求论.湖南出版社,1993。

3曾令华,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范剑平,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分析与开拓城镇市场的对策选择,宏观经济研究,1999(6)。

5齐平茹,论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战线,2007(1)。

6李秣,我国消费率偏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2(4)。

7尹世杰,关于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2001(12)。

8刘玲我国消费现状及发展问题,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9曾国安,胡晶晶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的实证分析,税务与经济,2006(1)。

猜你喜欢

消费率居民收入储蓄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国有经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效应
居民收入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