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困生更多的关爱

2009-12-21张葵军

江西教育C 2009年9期
关键词:学困生老师教育

张葵军

在农村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由于农村多数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疏于对子女的管教或者不重视教育、不懂得如何教育等等原因,造成学困生特别多。这一类学生在小学就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于是他们进入中学后,对学习已失去了信心,有的便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诸如不遵守纪律、上课不专心、不完成作业……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帮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成了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回顾我从教以来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方面的一些经历,我谈一谈切身体会。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对某些科目的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对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热爱和崇敬。因此教师和学困生关系尤为重要。一位耐心体贴、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老师,肯定为学困生所尊敬,而尊敬老师的学困生往往又会顺应老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学困生也是你的学生,你不能视而不见,不能把这些学生搁在一边,漠不关心,或一味批评、谩骂。不要在有意、无意间让学生觉得你看重这个忽视那个。例如,下课了许多学生围了过来,想与老师交谈,当教师面对的是优生时,教师脸上是笑容灿烂,边说边点头,流露出的是赞赏与肯定,而当学困生挤过来想与教师交谈时,教师却马上眉头一皱,用不满的眼光看了他一眼,更有甚者,自己转过身子背对此生。也许老师自己没想到这样的做法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但实际上已刺痛了学困生的心。所以,教师要热情面对全体学生,与此同时还必须重视自己的非语言方面的行为在与学生交往中作用。教师要让所有学生感到老师对我很好,老师是喜欢我的。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只有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学生答错了问题或发错了音,心里已是十分惶恐不安。这时教师再用严词厉色去伤他的感情,那些自尊意识较脆弱的学困生便越来越缺乏信心。反之,如果尽可能鼓励他们,找出他们的优点,就能帮他们树立自信,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二、尊重、理解学困生,端正其学习态度

冯某是我教过的初二学生,上学期各方面都表现不错,下学期突然生活散漫、抽烟、旷课,与他沟通后了解到:原来是上学期元旦准备节目时,我教他们跳霹雳舞,开始选八个学生,后来只需七个学生,我就随意把他拿下了,他就感到伤了自尊心而自暴自弃。我意识到工作失误了,在班上真诚地向他道歉,请求他原谅。同时,对他染上的不良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他看出我的善意和对他的真诚爱护,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教育。老师的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与一个行为可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教师的可得千万要注意。

有位学者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学生心灵的钥匙,学困生往往最需要这把钥匙。学困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有些教师也认定他们是班级的“包袱”。殊不知他们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存在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如果这时教师还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法对待学生,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去数落学生,那么,教师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学生的心灵投下阴影,让学生内心感到痛苦,对教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在这种情况下,应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并采取适当的形式去引导他们。

三、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化每一个学困生

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对学困生也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常常会不知不觉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功课都能学得好,为什么我不能?在强烈的学习气氛感染下,他不好意思不学好。同时利用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去帮助这些学困生,可达共同进步之目的。有些学困生由于羞怯,不大愿意接近老师,却乐意接受同学的帮助。这样,只要教师给骨干布置任务,他们就能带动学困生,全班的“学习网”就建立起来了,集体的温暖就可以熏陶每一个人,从而实现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直接、间接的情感交流。

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困难,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些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于是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做到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到最佳效果。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做有把握的题目;当学困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带笑容适时表扬他们,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他们对自己的信心逐步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慢慢提高了。最终在思想和学习等方面实现了一个根本的转变。

五、培养学困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指导学困生做好预习工作

2.勤记笔记

3.及时复习

4.反复练习

总之,引导“学困生”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真正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只有把这三者完美结合起来,才能不辱没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才能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江西省瑞昌市乐园学校)

□责任编辑:曾维平

猜你喜欢

学困生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