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五度 加能增效

2009-12-21周云华

关键词:高三教材思维

周云华

近日,笔者对本市高三历史课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发现我市以往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普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缺乏必要的整合,知识框架凌乱;教师对复习课的特点认识不清,学生内化少;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紧张度不够,学习效率低;学生的训练与新高考的要求脱节,针对性不强;教师对能力培养有效性的探索不足,提升效果差;等等。笔者以为,要切实提高高三历史一轮的复习质量,教师应巧妙把好五度,在每一个环节上精益求精。

一、延展知识宽度——模块的整合度

目前,江苏高考历史采用“3+2”(3本必修,2本选修)的模式。客观而言,新教材以主题形式选材、中外历史混编的特点,使教材在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老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新教材篇幅受限、时空跨度大,各知识点缺乏显性的联系,使学生难于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而高中学生对于历史认知,尚需教师以梳理的方式帮助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在总复习阶段,学生面对不经整合的零散知识,将难以找到有效的复习思路。

笔者以为,从一轮复习开始,教师就应扛起“整合”大旗。一方面,要重视模块(教材)内部的整合,即宏观上侧重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以主题为核心,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模块进行概括与归纳。如在必修2“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专题中,可以从纵向概括为中国经济生活的“三种经济类型一个生活变迁”,世界经济生活概括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一种变化趋势”;横向可以得出中外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结论。而微观上主要是对模块中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尤其要重视对“关键词”(如原因、标志、影响)的处理,为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太模块(同一版本)之间和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力度。从高三复习的需要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析,模块之间的整合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优化上,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可以以时间为主线,以阶段特征为核心,重新整合中外历史,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历史知识。以世界史14、15世纪以前的相关内容为例。可以对教材进行如下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纵向知识链和清晰的横向对比层次(表1)。另外,不同版本教材(注:目前,江苏各地使用人教版和人民版两个版本的教材)的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章节寻找不同的表述,以进行印证和补充;不同的章节理出结构网络,完善知识架构。

这样,通过对五个模块相关考点的有机整合,做到每本书、每单元、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之间常整常新,进而挖掘教材内在的隐性联系,使教材结构有效地转化为教学结构,由此进一步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网络结构(学习结构),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复习的质量。

二、挖掘思维深度——知识的内化度

基础知识巩固与否,是一堂复习课价值体现的客观依据。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高三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摸查,导致其在一轮复习中,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味求全求细,劳苦而功少。为此,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作必要的调查,依据学生的“饥饱”程度来调整复习措施,重点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自觉性,努力将学生的维持学习由“单环学习”引向“双环学习”的轨道上来(所谓“单环学习”是指“知道做什么”,是一种维持现状的学习,习惯于简单而机械的重复;所谓“双环学习”,即指“知道怎样做、为何这样做”,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使外部知识实现内隐),不断提高知识的内化效果。

如在复习必修2第八单元第2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的背景时,可先让学生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予以化解:(1)欧盟的性质?(2)什么是区域性经济集团?(3)区域为什么要走向联合?(4)欧洲是否具备走向联合的可能性?等几个简单的问题,而后让学生加以解答,最后由教师补充说明并进行归纳总结。这样设问,层层紧扣,逐步深入,具有很高的思维含量。此种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原有知识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将书本知识作问题化建构的习惯,提高了当堂巩固的效果。而像“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的建立过程”等通俗浅显的内容,教师便可提供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各显神通,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整理,而后进行交流。于是,或列表格、或制大事年表、或用箭头式表示、或编顺口溜……总之,学生所得皆是努力思考的结果,因为是亲手得来,易解易记,自然难忘。正如美国课堂名言所说的那样:“I head;and I forget.I see,and I remember.I do,and I understand.”(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

三、加大管理力度——学习的紧张度

波利亚说过:“适度紧张可促使学生提高反应速度,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气氛松散,学生慵懒,不仅会造成课堂的低质化,长此以往,还将导致学生学习的恶习化,进而严重地影响整个高三学年的复习效果。而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无闲时、教室无闲人”的高效课堂,讲究的是“教”与“学”的同步到位。就思维的专注度而言,便是要求教师要紧抓课堂“五到位”(即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和心到)不放。

首先,要增大教学密度,即增加课堂容量,加大学生的训练量(不是简单重复),让学生“忙”起来、“动”起来,以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高声朗读的习惯、大声呼应教师的习惯、脱离教材回答问题的习惯和有问必答、有疑必问的习惯,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确保学生的积极思维专注持久。再次,随堂练习,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三规定”,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增强学生的紧迫感,使其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按规定的要求完成——对学生提出规范化的解题要求:如答案要点化、序列化,以提高思维的准确度;按规定的格式完成——组织问答题的答案时,同时写出解题思路,通过巧加难度,来增加思维的厚度。第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自助式探究,让学生在宽畅的思维空间中展开多角度思维,使各方面的能力、技能都得到发展,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学生概括为三个方面。主观:中国共产党还不成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和国民党右派背信弃义。教训:坚持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这是一种很简便高效的学习技巧。

这样,有“质”有“量”、由浅到深、逐步提高的思维发展要求,可以确保学生的思维强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保证了学习效果。

四、提高考查信度——训练的吻合度

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突出的变化是由考查

知识的细化度、准确度向知识的深广度、运用的灵活度转变,突出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重视历史的社会教化功能。因此,高三教师应加强研究高考新动向,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并以江苏省教学建议要求和人民版、人教版两套历史教材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强化对新情境新材料为命题角度的客观、主观题的训练,使历史一轮复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在复习完必修2第四单元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后,一些教师会让学生就“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原因”展开思考。但更合适的做法,是在参照2009考试说明要求(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教学建议》的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设计如下一组新情境新材料题让学生当堂练习。

“社会史”是人类全部历史的浓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社会史范式也逐渐进入了高考命题人的视野。请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几个问题:

下列三幅图片(穿着改良旗袍的五位婆婆、不再缠足的姑姑、刚剪掉辫子的四位爷爷)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1)据图指出其变化及成因。

(2)新中国戚立以来,女性的服饰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单调的列宁装→20世纪80年代末时尚服装冲击着国人的流行观念。请回答:有人说“流行的服饰是社会发展、变化状况的一个缩影”,请你结合上述两幅图片阐述这个说法。

显然,后一种方式代表了当今高考的发展方向,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五、突出提升效度——能力的达成度

近年来,江苏历史高考十分重视能力的考查,尤其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学生在新情境下提取有效信息、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历史学习和研究的素养;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获取、释读、甄别、提炼、综合、运用等能力。有鉴于此,从一轮复习开始,我们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关解题技巧及应试技能的培养,把能力的提升渗透到每一堂课中,具体到每一种题型,细化到每一个层面,落实到每一个考点。

如在复习“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一组问题。

(1)加强对军队的控制是强化中央集权的内在需要,请选出朝代与执掌军事要务的官职或机构匹配正确的一组。(题型:选择题;能力要求:甄别)

(2)请依次说出我国古代自“西周到清朝”实行的主要的政治制度。(题型:问答题;能力要求:概括)

(3)秦朝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题型:问答题;能力要求:归纳)

(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题型:问答题;能力要求:概括、归纳、比较、综合)

(5)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题型:问答题;能力要求:归纳、提炼、综合、运用)

这样,先归纳,后综合,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而优化了复习节奏,夯实了能力培养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解题技巧作进一步的说明和归纳,以不断规范学生的答题习惯,使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如概括材料的方法(看句号、分号、省略号分层次;看分数找得分点;看注释定位考点等);比较题注意点(异同兼顾、同异分述;层次分明、一一对应);原因题角度(主客观、内外因、政经文等);评价题原则。(积极、消极两手准备,人物、事件各有侧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看问题等);等等。

总之,要切实有效地提高高三一轮复习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师生的合力。教师只有时时做个有心人,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才能使我们的每一次努力对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猜你喜欢

高三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