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设计中精彩生成
2009-12-21蔡方芳
蔡方芳
所谓教材处理,就是依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课时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的过程。新课标要求科学教学要成为科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让探究性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种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过程学习的一个有利载体。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才能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有力武器呢?我们知道,优化处理教材必须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那么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落实这些原则,实施怎样的策略呢?本文结合丰富的教学实例,对教材的优化处理的策略及其在课堂生成中的切入点作一些粗浅的论述。
一、优化处理教材的策略
生动自然的课堂氛围,细腻到位的细节处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层层递进的动态生成,都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智慧处理。综观我们的教学实践,优化处理教材,大致有以下几个策略。
1.颠倒顺序,淡化教材,使生成水到渠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最简单的应该体现在对教学顺序的大胆颠覆上。
比如在“月相”教学中,可以一改平时先探究月相变化成因再总结其变化规律的教学顺序,而变为先呈现一个周期月相变化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变化规律,然后在对“上西天,下东海”有所感知的基础上去进行月相成因的探究,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问题情境,序化教材,使生成有条有理
精彩课堂常给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点线串接。
有时候,良好的问题设计,可成为贯通首尾的主线。如“日食”一节,可以如下问题序列串联。
(1)关于2008年新疆日食画面,你能提出哪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2)你有没有办法把代表太阳的红圆遮掩掉?试着用你身边的东西操作并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记录下来。(3)在这些遮掩现象中,你能否给它们分分类?在这里乒乓球代表什么,地球用什么代表?当日地月在一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哪个在中间?(4)观察活动模型,说说各球如何运动,运动方向如何?能用手头的东西摸拟这三球的运动状态吗?如何转?能把遮掩现象的过程画下来吗?(5)发生日食时,太阳哪端先开始被遮掩?(6)你能看出这次日环食开始的地方吗?你的依据是什么?(7)从最近五年日食时间表-中你能否找出日食发生时间上的规律?日食每月都发生吗?为什么不是每月初一发生?(8)日食真的来临了,人们是怎样观测的?(9)看一位同学写的自食观测日记,说说有哪些错误?(10)如果人们到月球上居住,能否看到日食?(1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这里,教师围绕教材内容设计的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当学生真正去分析问题了,真正在思考中动起来了,课堂目标也就自然达成了。
3.关注课本,细化教材,使生成多维高效
课本,作为一种实用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用好,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比如“消化系统”的教学,可从同桌讨论开始,引导学生从课本插图中获取信息,然后老师在学生多角度的知识集合中逐步展开三大类营养物质消化产物、消化部位、消化系统的构成、小肠在消化吸收中的特殊作用、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以及两种消化方式的教学。一切有条不紊,在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新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如金属“延展性”教学,先让学生演示用鎯头敲打铝条,接着展示动画,从微观角度分析延性(可拉长)和展性(可压扁),再以形象的语言配图说明金属处理成薄片的过程。如此细化处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一扫而清!
4.铺设台阶,分化教材,使生成循序渐进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呈阶梯状螺旋上升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也应有意让教学的线路更具“曲线美”,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分化难点,使每一步设计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各原子结构对比表时,考虑到整表阅读的不明确性,可将课本表格处理为两段——上段为氢氦氮铝,从中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下段硫氯铁,重在指导学生应用规律解答填空。而在经纬网的教学中,可先从简单的纬线人手,引导学生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纬度度数的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等方面来寻找有关纬线的特点,然后插入纬度读数题及时巩固。在此基础上模仿探究经线的相关规律,并最终给以经纬网的综合练习。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性,学生学得轻松,目标达成也容易。
5.情境记忆,优化教材,使生成趣味盎然
初中生记忆力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他们大多讨厌死记硬背,如果老师将要记忆的内容编成一些趣味情境,不但大受学生欢迎,也将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
比如在教学“动物的结构层次”一课时,可以这样人手:一个怀孕妇女(生殖)拿起一个苹果(运动),放在鼻前闻了闻香味(呼吸),塞进嘴巴尝了一口(消化),营养被血液运至全身各处(循环),产生的代谢废物大部分通过尿液形式排出体外(泌尿),此过程中(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参与调节。这个情境设计,巧妙地把八大系统串在一起,让学生昕得有趣,记得也深刻。又如“原子结构模型”一课,在板书建模发展史时可以“倒汤入钵”——道汤卢波(配板画)显示。而实验室制氧气,则可取实验步骤中“查、装、定、点、收、离、熄”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来概括。地壳中各元素含量排序,取“氧、硅、铝、铁”谐音表示为“呀,great1”。如此例子,不胜枚举,用得多了,学生自然也会如法炮制。
6.适当拓展,活化教材,使生成走向课外
精选作业,将科学课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一直是每个科学老师所追求的。
如“完成电流表使用说明书”、“设计制作雨量筒”、“通过网络查询写一篇介绍日食的小论文”、“加热蜡烛块并让蜡烛油在冷玻璃板上凝固,加热少量水并让其在透明锅盖上凝结,从而感受熔化汽化吸热,凝固凝结放热”等,这些课外拓展作业,不但紧密联系课堂知识,促进学生思维,也为学生提供了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优化处理教材的关键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提倡体验和感受的学科,特别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但是情境不是外衣,关键看它能否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思维的生长点展开。只有把握思维的切入点,引发问题的矛盾点,才能从根本上优化课堂,使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竞相绽放。
1.注重迁移类化,使生成充满智慧
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在更深的层次上往往具有一些共同因素,对这些共同因素可进行类化迁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更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建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如“电流的测量”教学中,可由水流的形成迁移
到电路中电流的形成;由长度单位的换算去推导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通过打点滴时利用输液管中点滴的数目感知药液流速联想到电路中串联电流表感知电流大小;从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到模仿试述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多处类比迁移,有效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生成充满了喜悦的收获。
2.注重以动促思,使生成活力四射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学习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因此,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努力使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科学活动,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内化”情境。
比如在“物质微观构成”的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扮演氢原子和氧原子,身贴标志物,以真人模拟水电解及水汽化的过程,我想这种从新奇的角色扮演中生成的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不但更为愉悦,也更为深刻吧!又如在探究降水的三大条件(降温,水汽多少,灰尘多少)时,可设计实验分别加以突破——以熨斗支在铁架上获得持续水汽,外蒙黑布留出上方口子作为水汽出口,其上左右各放一玻璃片(其中一块上加冰块),对比探究温度对降水形成的影响,通过表面洁净与残留脏物的玻璃片对比探究灰尘多少对降水形成的影响。而水汽对降水的影响作为本课重难点则可设计分步实验逐层突破。可先出示一块湿毛巾,问学生,湿毛巾在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干得快?而后将湿毛巾敷头部问有什么用?并追问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人换成温度计,结果显示湿温度计示数下降,进而追问何时温度计示数降得更快(干燥还是湿润)?并板书总结温度计温差大小与空气干湿度的关系,从而引入到自制干湿球温度计探究当天空气湿度大小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如此巧妙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不仅获得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3.引发认知冲突,使生成绽放火花
课堂中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利于发现“新大陆”。
比如在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作用”实例之后,教师话峰一转“是否所有的力都能使物体改变形状?”并故意演示用力挤压一玻璃瓶,让学生的思维陷入矛盾状态。在学生稍作思考之后,教师再演示用手挤压矿泉水瓶使瓶内水位上升,以引申类比的方法,激发学生从温度计着手想办法把微小形变放大并设计实验解决。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还可就瓶内红墨水的量再次展开讨论,接着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追问“现在老师站在地面上是否会改变地面的形状?”如此环环相扣的设计,一步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逐层递进的思维碰撞中去找寻问题的答案,可谓妙哉!
4.注重方法渗透,使生成提升层次
比如在第一次布置学生进行知识整理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知识整理的方法一条目式、表格式、包容式、中心辐射式、树枝式等等。这种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学生而言是终生受益的。又如在“物质的构成”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对蔗糖的实物观察后进行“一次建模”,画出蔗糖图;学习了分子空隙相关知识后再让学生进行“二次建模”,画出蔗糖的构成;完成分子运动论的教学后,让几位学生上来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蔗糖溶于水中的微观过程,其余学生进行“三次建模”,试画出蔗糖溶于水中的微观模型。这样,在建模法多次应用中学生充分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深化了感知,也有效发展了多元智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正确处理和灵活运用教材已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呈现科学知识时,应力求改变抽象、静态、无味的呈现方式,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握课标、学科特点及教材编写意图,试着拉近教材与生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换、删、改、编。突破思维定势,对教材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多向激活,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才成为可能。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才可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