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疲软的深度剖析
2009-12-19周国清
周国清
我与军辉认识十多年,对他的才华深信不疑。而这次看了他的由《安徽文学》2008年第12期刊发的长篇小说《尾巴》,我还是大吃了一惊。作品虽然还是在写校园生活,但对象已是教师,作品从整体上渗溢的反思意识已超出了教师本身,而在反映一个普遍性的人生命题:疲软。可贵的是,他不仅写出了这种人生状态,而且将艺术的笔触伸向了生活的更深处和人性的内里,从而透出了沉甸甸的艺术张力。
“三年是龙,五年成虫。”这条俗语很好地描绘了从大学进入社会的不少青年教师的普遍轨迹。《尾巴》的主人公杜秋岭就是一个才华横溢、胸怀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对学生无微不至地予以关怀,因而在一个生源不优的子弟学校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工作的劳累、人事的纠缠、情感的受挫,使他感到无所适从……他对生活的热情没有了,对希望的期待也消淡了——他有了疲软!为躲避纷争,他宁肯去结交道士,探古访幽,甚而对黑白镇的历史产生了较深的兴趣。正是在对历史的考察中,他发现了人性中对于丑恶的猎奇。这种畸性心理,使人产生了一种类似变态的对于名利的追逐,也引发了各种流言与争斗。“人人都在抓别人的尾巴,却不知这种追逐中,正露出了自己的尾巴。”这样的思索,让杜秋岭走向成熟与冷静,从而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产生了怀疑。他在无意中卷入学校的换届选举,遭遇到非人迫害,这彻底打击了这个年轻人的身心,他无能改变命运,只能选择离开与逃避。杜秋岭最后出走了黑白镇,但这不是绝望,而是寻求新生的希望——他不仅对于人性中的欲望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自觉肩负起了恢复黑白镇优良道德传统、重塑人生价值的重任。这是小说给人带来的光亮,尤其是文中另两个给人以希望的人物——高老师和铁道人一死一走后,更需要这么一点类似“坟上的花环”的慰藉。正因如此,足见作者对于疲软的态度不是展现,而是在进行剖析与挖掘,在批判中树建更光明的理想与前景。
杜秋岭这个形象颇值得深思,甚至可以说,作者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观念。杜秋岭不是我们常读到的以塑造崇高的教师形象为主的小说中那种“高大全”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是性格的多重组合。他是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但也有各种“黑色欲望”,比如对女性肉体的热恋、对名利的追逐;他有才华,有抱负,富有同情心,心藏正义感,但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学会了明哲保身,事不关已也想高高挂起,对于各种丑恶现象考虑自保而不敢挺身而出;他对于社会的看法时有偏激,并因不能及时得到纠正而沉沦;他因家底不丰而自卑,同时又为自己的奋斗与才华自傲,在找不到志同道合者时失望与迷茫;为了求得融入周围环境,他甚而不惜牺牲原则,颠覆道德……可以说,他身上的优点与缺点是纤毫毕现的。他身上的弱点与缺陷,成为受人攻击的把柄,让他感到了生活的无奈。这也正是另一层意义上的疲软,即每个社会人的软弱与缺陷所带来的自我困顿。这种疲软只能自我拯救,而首要前提就是能正确地全面地剖析自己,实现自我观照,返回人性之真。杜秋岭的庆幸,是有了高老师与铁道人的指点迷津,有了《黑白镇志》的历史观照,他才幡然悔悟,最终走出了疲软。
责任编辑黄艳秋插图埃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