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的大地原声、现场精神和众生关怀

2009-12-19王聚敏杨献平等

安徽文学 2009年1期
关键词:原生态散文

王聚敏 杨献平等

缘起和背景:原生态散文的写作主张的发轫和提出、定型于2006年3、4月间,随后,百花文艺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原生态散文十三家》一书,《安徽文学》杂志社于2008年开辟了“散文原生态”专栏,在国内散文界产生了一定反响。

1、何谓原生态散文

杨献平(散文作者):原生态的提出背景大致如此:一是针对当前散文越来越疏远生活现场和精神现场,专业和已成名的散文书写者大都越来越封闭,与本土经验和中国散文传统的剥离,使得当下主流散文写作趋向自闭甚至病态的境地。二是通过原生态散文这一主张,重新找回和接续当代散文与先秦、魏晋、《史记》、明清小品乃至五四时期一脉相承的传统,强调和重新确立文学创作与当下现实生活、精神品质、人间烟火乃至本土传统、众生关怀和个体(时代)经验的联系。三是对“五四”时期之后,尤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散文写作进行必要的梳理,从中找出既符合散文道统,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散文书写路径。

这一主张的提出可以说是建立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之后,而慎重提出的一种散文写作方式和姿态,但对当下的散文不具有强行灌输、修正、指导和割裂的作用,原生态散文只是一种散文写作主张和精神姿态,即是从高蹈虚妄甚至是散文的过度封闭、思想意识的孤立、人文精神的丧失乃至自私残忍的自恋自赏、远离生活本质、失却高贵的终生关怀和本土经验的道路上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回撤、重新寻找、确立、探索和实践。

关于以原生态为这一主张的命名,也是独立的,无所依傍和攀附的。原生态散文之中的“原”,一方面包含了对写作物事的尊重、理解和平等素质,另一方面则更注重写作的平等姿态,即不主观凌驾、不委曲求全,更不为达某种书面效果而对笔下物事进行修正和篡改,尊重规律,尊重其本身。生态之说,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泛指大地众生及其生命形式和生存样貌,二是指写作的客观性、包容性和自由品质。

原生态散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原生态散文比其他类型的散文写作,更强调其与经验的平等态度,更强调经验本身的直接呈现,更具有即时性与现场感。”(汪政语)2、原生态散文以“大地原声和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为关键词。其中,大地、现场、人间、众生、品质和自由为其主要构成因素。3、原生态意在重新确立文学创作与当下现实生活、精神品质、人间烟火、本土散文传统、众生关怀和个体经验的联系。4、原生态散文并不排斥散文中的形式创新、想象力和实验性等一切新元素。

相对于其他对散文命名,原生态散文仅仅是与其区别的标示,是关于散文的一种写作方向,抑或就是一种并不怎么标新立异的散文精神和写作姿态。这一主张,继承和延续了《史记》以来的中国散文经验、本土文化和民族传统,同时又借鉴了西方文学有益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思想,以期融合成为一种既具备时代特质和恒久意义散文写作立场。意图确立散文的一种“平民立场”和“担当的勇气”和“时代特质”,使得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敏锐真切的现实观察和精确独到的艺术书写,使散文写作重新焕发“自然自由”“真诚丰沛”的气象和风度。

在此之前,已经有沈从文以及后来的张承志、韩少功、张炜、陈忠实、贾平凹、史铁生、北岛、裘山山、刘醒龙、王宗仁、马丽华、周涛、苇岸、冯秋子、李存葆、王小妮、张立勤、于坚、王开林、石舒清、郭文斌、祝勇、史小溪等始终贴近大地现场和人间烟火,强调精神品质和人文关怀的写作者及一批有分量的散文力作。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诸如小说家石舒清、郭文斌、谢宗玉、徐 迅、陈启文、冉正万、梦也、朝潮、王十月、江少宾、刘亮程,以及散文作家夏榆、刘家科、张鸿、宋晓杰、郑小琼、杨献平、沈念、王族、蒋建伟、张利文、朱朝敏、吴佳骏、桑麻、张成起、颜全飚、崔东汇、老湖、高维生、吴昕孺、傅春桂等出色的写作者。

原生态散文的发展已经有一个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脉络,也有了一个独立的标识。应当说,这是一个既有继承又有审视,有借鉴更有融合,有纠正还有补充的散文写作主张。从目前的中国散文创作大环境来看,这一主张是切合散文传统精神和当前散文写作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对此,我们可以开出一长串的优秀作品名单,如《聋子的耳朵》《山南水北》《书院的思与在》《情断无人区》《巩乃斯的马》《游牧长城》《商州三录》《点灯时分》《低语的风暴》《一九九二年的暴力》《年关》《征婚·地母》《黄河边的影子》《拜谒石船山》《走进总督府》等。

如此豪华的阵容,对于当前的散文写作而言,当是一个积极的推动。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原生态散文正处在一个集结、转换、扬弃和进一步建立的过程当中,若想获得更广泛的承认,必须以真正优秀的作品作为证见和呼应。

2、众说原生态散文

江少宾(散文作者):原生态散文强调“在场”——身体的在场,我们的散文写作往往强调精神而忽视身体。这样做的危险是写作者将自己扮演成一个没有身体的人,只留下虚化的灵魂。在场,首要的是身体在场。对自身身体的肯定和尊重,也即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和尊重。身体在场,散文才能最大限度地进入日常生活经验,因此,有人说“散文是身体的语言史”。

吴佳骏(散文作者、文学期刊编辑):“原生态”散文的内涵及特质,究竟是什么?我个人理解,应该是“自由精神”,性灵的自由,书写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它把我们过去的散文写作从书斋和幻想中解救出来,而走向现实,走向当下,以写作者的观察和发现,参与和体验,使创作出的散文变得血肉丰满。“原”是“本原”的意思,拒绝虚蹈、拒绝浮华,它不脱离与大地、与底层的关系,有痛感、有挣扎。

张利文(散文作者):对写作的命名,大抵是有危险的,特别是处在当下这样一种急切、喧嚣、混乱的文学写作环境当中。所谓“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对散文写作的命名危险更甚。以我个人理解,“散文原生态”这一理念应当与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无关,更多的是指一种立场,一种品质,一种姿态。

朱朝敏(散文作者):我在想,国外的散文和小说并没有分家,它们面目相似,笼统称为小说。而国内的把二者划分得泾渭分明,各站各的队,各说各的话。小说说的是从生活场上的大众话语,是个体融会到大众中去,旁测、记录、提炼再表达。而散文呢,我们看见主导各类散文主流期刊的话语,绝大多数是从个体情绪出发,说着个体体验,然后凭借着体悟,酿造经验之类的东西。说到经验,生命的、精神的、女性的、人文的,它绝对不是个体情绪流泻出来的河流,应该和小说有着同一的源头——生活。个体站在哪个场面说话,说什么样的话,很大程度决定这话中不中听,有无意义。

傅春桂(散文作者、编辑):什么叫我在?我理解为:当下的散文充斥了太多的虚伪和想象,从不少名家到一部分散文作者,臆造了许多现场和现实,这是散文创作过程中最大的软劣。杨献平也注重现场和现实,但他更注重的是我必须是在感官、身体和精神相结合的原生态的写实主义。他也提出了“周遭现实(物象)”一说,这个物象他指的是关注民生,或者说是原生态的生活积累,而不是臆造出一种假现场感来。

吴昕孺(作家、编辑):原生态散文从本质上说,是对散文品质的一种要求。它并不是一个新的口号,更无意于树立一面新的旗帜,它只是呼吁并要求当代中国的散文作家,要尽可能写出有品质的散文。千万不要把原生态的“态”当作姿态的意思,姿态让人想起立场,想起山头主义,文学最怕这玩意。

3、原生态散文批评

王聚敏(批评家、《散文百家》常务副主编)我第一次听说“原生态散文”这个名称,还是在2006年5月的湖南郴州“全国散文期刊联席会”上。会上有作者提出“原生态散文写作”这个概念,某刊一位主编即刻呼应推赞之,且他会上会下,言谈话语之间,大有与我们这些老编辑格格不入“有审美代沟”之势,令吾辈不得不重新反思自己过去的审美观念或定势。不过回来后我多次留心拜读他的散文,也并没有发现他的作品有何独特之处。相反,他的“原生态写作”,倒变成了一种很随意随便的鸡零狗碎,一种零碎的日常生活的纯搬照录。看来“口号”“主张”与真正的“实绩”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但不管怎么说,“原生态散文”作为一种群体性写作,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和支持的。因为文学上任何一个口号和主张提出的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原因。所谓“原生态散文”,旨在提倡反映生活的“原态原貌”,“原汁原味”;强调作家的“在场”和作品的“临场感”。不管“原生态散文”这个概念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也不管至今它的创作实绩如何,我们应该看到,提出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切中了中国散文或“散文文化”的某些“文化病因”。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散文实质上是一种“高层叙事”,是一种封建官僚和士夫才子们“呈才使能”炫示才情的“贵族文体”,这种文体与“贱民”“黔首”的日常生活之间,天然地就有着一种隔膜。这些作者往往“七分为人,三分为己”,连自己的感情都是假的,更何况它能反映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呢?而现当代的散文创作,实质上又是古代“散文文化”在现当代的延续而已。“十七年”不用说了,即使“新时期”以降,“文化散文”关注“文化”;“小女人散文”“小男人散文”关注“自己”;“新散文”“新潮散文”“四不象散文”之类关注“形式”;“环保散文”“绿色散文”“草原散文”“石油散文”云云则强调散文的行业分类,而散文家似乎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笔下的当下“生活”是否真实或缺席。他们作品中的“生活”,实质上是一种已被既成“散文文化”,即被过去的既成“笔法”过滤选择,被“意识形态”整合渗透了的“生活”。即使刘亮程、苇岸们的写作,也不过是杨朔的“诗意”在当今散文中的另一种表达而已,它不过是一种“新文人散文”罢了。

“原生态散文”主张散文家的真正“在场”或“我在”,倡导并力图实践文本的“现场感”“生活质感”,坚持“价值中立”,搁置情感判断,最大可能地呈现被以往散文所过滤或忽略的那种生活原态,这实在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比如杨献平的《乡村暴力》,作者不取“阶级斗争”或“暴力革命”之视角,而是通过对一个个残忍事件或细节的客观陈述,揭示再现人类原始的“暴力冲动”的一面,文中没有一惊一乍的感情介入和判断,冷静叙述,而把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判断留给读者,读来颇具震撼的力量。

应该指出的是,“原生态散文”的写作者们对此并非都有这么自觉和清晰的认识,除了杨献平、江少宾、桑麻的作品和周伟、朱朝敏的部分作品我比较喜欢之外,其他作品并没有给我的阅读留下多深的印象。有些作品过度拖沓散乱、行文简陋,确实陷入“鸡零狗碎”“胡子眉毛一把抓”一途,我本人甚至根本无法阅读下去。到底是我的审美思维出现偏差甚至僵化,还是作品自身的原因?就此,我曾经跟杨献平有过面对面的私下交流,同时也愿意跟更多的朋友进行交流与商量。

总之,“原生态散文”力图反映“全息”的生活真实,坚持作家的“在场”和文本的“临场感”是值得推赞的,不少作品也令人耳目一新很有震撼力度的。但作为一种群体写作,由于成员间文本质量的参差不齐,“原生态散文”似乎还没有真正赢得散文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没有进入评论家的理论视野。新时期以来,散文界有过“新潮散文”、“四不象散文”、“探索散文”、“新散文”等等提法,但都因为“口号大于实践”而归于无声无息。这说明我国的散文创作并非像某些评论家所说的,是一味“保守”的,而是“无时不趋新”的,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散文创作的确是需要新变的,但既成的“散文文化”对这种创新的影响又是无形而强大的。那么在众散文家都在“大踏步向传统回归”的今天,“原生态散文”家将何去何从,似乎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思索。

(注:本文发表时有部分删节。)

责任编辑 黄艳秋 赵宏兴

猜你喜欢

原生态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作文呼唤“原生态”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原生态静宁苹果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滇国贮贝器 浮夸还是原生态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