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砖清瓦里的儒商精神
2009-12-19岳杰
岳 杰
如果你到榆次常家庄园,你会发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一种精神。
2007年炎夏,我们便感受到这种浓重的“学而优则贾”的儒商精神。
榆次常家庄园是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它的建筑风格有别于传统的晋商大院。我游览过祁县乔家大院;寻访过太谷三多堂;探究过灵石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给我的心灵冲击在于它的包容性。这个占地60万平方米,集楼台厅堂、廊榭亭阁于一体的明清风格的寨堡,更像一座纳古今,通中外,融儒道的精神博物馆,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养性、可遐想、可赏观、可寄情、可咏怀,无不渗透着常家祖辈恢宏的气度和非凡的品格。
跨过八米多高的拱型石桥,穿越二十多米高的“敦艮吉”堡门,常家庄园的“匡”字型布局便展示在游客面前,一条长达650米长的清代石板街,就是“匡”字左边一竖,那是常家人经营近二百年筑成的后街。这里的每一块青砖石板,都见证了常家人百年沧桑的荣光与衰落。在这里,常家中兴的奠基人常万达,十世才俊常怀玗、怀珮、怀珻都是踏着这条石板路走向中国政坛,成为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南徽北晋”,精明的常家人,历代恪守着“学而优则仕”的祖训,走出后街,沿着“万里茶路”,赚回富可敌国的财富。即便做官,常家人也不像徽州人那般涉足政治,红顶仅是儒家思想的象征,而商人才是其做官的本真,这就是常家人对做官的理解。
坦然从商,这是常家人对商道的理解。在当时,“士、农、工、商”是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定位序列,商人处于末位,虽钱财殷实却地位卑贱,与仕途官场几乎绝缘。为此,许多人即便做了商人也竭力打扮成儒商,发了财则急忙办学,让子弟正正经经做个读书人。在这一点上最有趣的是安徽商人,本来徽商也是一支十分强大的商业势力,完全可与山西商人南北抗衡,但徽州民风又十分重视科举,使一大批很成功的商人在自己和后代的人生取向上左右为难,进退失据。“贾而优则仕”最终成为徽商滑落的“达芬奇密码”。而常家人则将“学而优则贾”作为家族历久不衰的祖训,常家人将儒家文化作为从商的必备之德。从明末清初的六世开始,常家就有了自己的私塾,开创了聘师授业的百年大计,到家业大隆的乾隆、嘉庆、道光三代,家族私塾开办到17所之多,所以常氏经商的精英人才,无一例外地从私塾走向了万里茶路。连雍正皇帝也认为山西的社会定位序列与别处不同,竟是第一经商,第二务农,第三行伍,第四读书。在这种独特的心理环境中,山西商人对自身职业没有太多的精神负担,把商人做纯粹了。
依靠经商而发家的常家人从来都没有轻视过农业,在常家人看来,农是国之根本。静园中有一座五层楼阁,是常家庄园的最高建筑,名曰观稼楼。登临其上,极目远眺,晋中平原一览无余,素来晋中平原平坦肥沃,粮丰民阜,尤其是夏秋之时,远望麦浪翻腾、大豆开颜、高粱弯腰,玉米婀娜;近看沼余湖内清莲绽放,馨芳四溢。农人在低垂的夜幕中含旱烟,舒轻眉,话桑麻,恰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想必是常家人向往的美景。
亦商亦儒,商儒双馨,这是二百多年间常家人生生不息、代代流芳的本源。常家重儒,即便在晋商中,常家也是首屈一指的。“铧华诗社”是常家求学氛围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一种释放,这个延续几代荟萃常家30多位后代的诗社,并不只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文学社团,而是一个文史学术团体,培养出了一批学有所成,乃至省内外闻名的学者。而书香浓郁的石芸轩书院,孕育出进士常麟书等有为学者,正是这浓郁的学术氛围,才使常家大批优秀人才走出这个书院,成为令人瞩目的商界巨子,学界鸿儒。
常家庄园,以其特有的儒商文化丰富了晋商的内涵,而匆匆的行程只让我们对博大精深的儒商文化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