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看法”启发新的可能
2009-12-18韩忠
韩 忠
素描体验的全过程,是由观而感、由感而思、由思才得其悟的过程,其中观点看法决定观念的形成。
关于“看法”,著名画家陈丹青在《退步集》中说:“视觉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纯粹客观的观看,观看,往往被先验的成见所决定,所左右,先验性越强,‘观看越可能是误读的过程。”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写道:“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而德国思想家康拉德·费德勒则认为“甚至最简单的看上去仅仅只是为心灵运转提供粗糙材料的感觉印象,都已是一种心理事实,我们称之为外部世界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的结果。”
这些对“看法”的看法,可划分为两种截然不一样的“看法”,一是被成见和习性所左右和遮蔽的被动看法,二是积极探索、致力于发现的主动看法。被动地看,为先验所左右,看到的是误导和成见,而带有发现意识的探究的眼光,就有可能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
印象派画家莫奈具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这“不一样的眼睛”使西洋绘画实现了室内外历史性跨越,一种新的“眼光”和新的“看法”让自然之光照亮了画面,也推动了绘画发展的进程。这是前所未有的“看法”的改变,思维的转换,创意的巨大突破,“光与色”史无前例成为绘画的唯一主题,致使所有关于摹拟自然的一劳永逸的观念土崩瓦解,新的艺术观念由此得以建立。
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具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与各行各业有创新意识的佼佼者们都是因为具有一双透视事物表象的锐利之眼,才获取创意的智慧的。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赖声川在《赖声川的创意学》一书中这样指出:“创意的智慧如何取得?从最简单的方式来说,就是改变自己如何看世界、看人生、看事物的方式,进而改变如何看待经验、习性的方式,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来看这世界”,在论及什么是灵感的章节里提出:“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性,再将这些可能性组合成作品(组合的过程也需看到新可能性)的过程。灵感就是看到的那一刹那,小至看到一个基本创意点或一些不相关事物的新联结方法,大至看到庞大完整的作品,连组合细节都一体成形。”的确,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怎能具备勤于思考的智慧头脑,又怎可能心生灵感成就创造。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意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理所当然需在施教过程中打破遮蔽创意的屏障,让内在的潜能通过新“看法”的培养得以释放。什么是遮蔽创意的屏障?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陈规所逐渐演变成的陋习,在不知不觉中左右我们的眼睛,导致不负责任的观察和过于随便的判断,在这种观察方法指导下,怎么可能看到新的可能性?又怎么可能通过素描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意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在关注不一样的“看法”时,同时也要注意“单因素”概念,这是相对那些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的“多因素”“综合因素”,甚至所谓“全因素”素描,而提出来的单一因素的单纯化和纯粹性。“单因素”概念的提出,是传统素描观念的必然扩展,说是必然有两个原因。一是现代人的心理诉求的必然,从现实繁杂无序中寻求秩序,从喧嚣混乱中寻求净化,对视觉对象的净化来自心灵净化的内在需求,来自对和谐形式的心理满足。二是人类探索、求新的天性使然,笔者在一篇名为《艺术与自然》的论文谈到,对自然本质规律的探寻,不仅是那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所痴迷的,艺术家也不甘于对自然进行肤浅的模仿,他们既借助科学的新知,更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自然生命形态的内在构成形式,认为艺术应该揭示生命形式的本质。对感受对象“单因素”的提炼和纯化,正是穿透对象非本质的迷乱无序,以独特眼光把握潜藏于其中的内在秩序,通过体验让自然中被埋藏的富有意味的有序组织在绘画中获得新生。
俄国画家马列维奇在追随了一段塞尚、莱热和毕加索之后,将绘画推向纯感情与抽象的极端,发表了《至上主义宣言》,文中提出与自然客观物象无关的感情是至高无上的,强调感情的纯粹性和唯一性。这种单纯和唯一的意识在“单因素”体险过程中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在转换对感受对象以不同关照方式,也就是转换不一样的“看法”,从而从中看什么、发现什么、提炼什么,并使其在复杂的多因素混合体中体现出显而易见的排他地位和绝对的“单因素至上”。
笔者多年前曾为视觉传达系上过线描课,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响亮的口号:“将万物都化为美的线”,引导学生转换观察、感受和体验方式,从自然万物中单因素地抽取“线”的规律和构成美感,在提炼和组织画面的体验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视觉形式语言。很多学生的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意,让人振奋。这是笔者将模糊的“单因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做的初次尝试,之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扩散,将过去综合因素的方方面面拆开打散,让单一的因素有目的有意图地得到抽取,从而使“至上”概念扩展到各个因素,如光影至上、明度至上、材质至上、结构至上等。
本文借多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方式,即多种各异的“看法”的导入,以期诱发出层出不穷的更奇异、更具有价值的视觉对象感受,从而生发出不可预测、别开生面的体验过程和最终的画面呈现。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