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涛“法”中的艺术精神

2009-12-18杜晓洁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石涛

杜晓洁

摘 要:本文通过石涛的“我自用我法”“不立一法,不舍一法”“一画之法乃自我立”三个时期对法的理解,研究石涛“法”的内涵,它不是真的要舍弃传统的画法,而是主张绘画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这对当今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石涛 一画论 艺术精神

本文通过石涛不同时期对“法”的理解,来研究其在绘画方面的独创精神,这种独创精神可谓是前无古人,最重要的是给后人以深刻的启发,这种独创精神用一个词表示就是“借古以开今”。本文就是通过论述石涛三个时期对法的不同认识来窥其艺术精神的。

一 、石涛生平简介

石涛(1642—1707),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法名原济,号石涛,又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瞎尊者、清湘老人。石涛善画山水、兰竹、花果,兼工人物,笔意恣纵,自成一家,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之一。

二、石涛不同时期对“法”的理解

1.我自用我法(1657-1685)

在明清两代的绘画大师中,石涛的反法色彩极为鲜明,在青年时代就曾写下这样一条气势不凡的画跋:“画有南北宗,书有二王法。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石涛是以强烈的叛逆形象出现在清代画坛的,他十分鄙视和排斥那些没有自己想法、一味追求似某家某派的画家,以王原祁等为代表的“四王”就不排除在外。面对王原祁“余心思学识不逮古人,然落笔时不肯苟且从事,或者子久些脚汗气于此稍有发现乎”的夫子之道,我们不能不为王原祁的虔诚所感动,却更多的是因他的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感到悲哀。

这一时期,是石涛“我法”的形成期,石涛主要的绘画思想来自于其在黄山所描绘的作品《黄山图》。石涛曾在其《黄山图》的题跋中写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心期万类中,黄山无不有。”他不像“四王”那样摹古,而是搜尽黄山奇景,悟得“截取”一法,石涛的截取构景往往貌似不合章法,其实正是画家独运的奇思别构,也是其“我法”的表现。他在画幅上经常用的一方印章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说明他的画派是忠实于现实,重视生活的实践,超越了一切流派、一切规模与因袭的固有风貌,是有力地反应了现实的新创造。至此,石涛基本完成了“我法”的确立。

2.不立一法,不舍一法(1686-1692)

在这期间,石涛经历了艺术历程的转折期。1689年,石涛抱着“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论知遇”的心态来到北京,然而他的画风并不为皇帝所欣赏,不仅没有受到召见,反被皇帝的文学艺术侍从之臣王原祁所批评,他称石涛的画里充满了“纵横习气”。石涛在失望之余,更为愤然不平,同年石涛创作了他一生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搜尽奇峰图》,在其题跋中,批评了称其为“纵横习气”的王原祁,称王原祁为“游于笔墨者”“仿古派”,言语相当尖刻,但也确实道出了游于笔墨者的不足。正是由于这件事,促使石涛进行深刻的反思,更正了他原来所持有的艺术创作宗旨,改“我自用我法”为“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搜尽奇峰图》正是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的映像,在这幅图中,石涛采用“密体”山水的画风,以坚实凝重的线条勾勒奇峰,全卷气势奇险、笔墨飞动,满纸皆是点的世界,分量极重却无滞浊板结之病,这种苔点满纸的艺术手法是石涛所独有的。

石涛在北京完成了艺术转折,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思想和精神。石涛已经感觉到,艺术创作的规律是超越任何个人的一种客观存在,不会因某个人的思想和意念而改变,是可以涵盖任何个人创造的一种法则,所以是“天下之法”,故而映现了石涛“不立一法,不舍一法”的理念。

3.一画之法乃自我立(1693-1707)

石涛的最后一段艺术历程,始终是伴随着生计问题并行展开的。《巢湖图》作于石涛晚年初抵扬州后的“皖省之行”,描绘了水天浩渺之势与周围的景物,其提句中云:“从来学道都非住,上处天然未可成。”石涛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天然”之境。可以看出,石涛认为的艺术妙境,不是董其昌所强调的物我两忘的“平淡”,而是物我交融、清新明快的“天然”,而这幅作品也标志着“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的开始。

三、石涛的“法”的内涵

晚年石涛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美学观念及思想,精心撰写了《石涛画语录》这本精深的美学画论著作。石涛在书中将客观世界的宇宙观、自然观和绘画理论、艺术实践及技法联系起来,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绘画美学体系,即“一画论”,它是全书和所有绘画思想的基础,也是石涛一生艺术实践与认识的结晶,论述了画本无法、法自我立等思想。国画大师黄宾虹曾说:“学古非云复古,取古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其面貌之真,不与人同。”体现了石涛所谓的不能一味摹古,而应在继承中创新,作品应有自己独特的面貌的创作方法。石涛强烈反对在风格、手法上对古人、今人的作品进行模仿,因袭、模仿是吃人家的残羹剩饭,他主张艺术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艺术家应当发挥、表现自己的个性,即使有时候作品接近古代某家的风格,也只是一种巧合,他始终强调艺术上要学习古人,但学习是为了自己新的创造,即“借古以开今”。

在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石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了自己的“法”,石涛对“法”的理解也真正体现了他绘画时的艺术精神,简单说就是“借古以开今”,此乃至理名言!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方向2009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杨惠东.空门清韵:清初四僧绘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薛永年、杜鹃.中国绘画断代史丛书·清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裘柱常.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石涛
销闲清课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混合型文化模式下龙江剧独立的艺术精神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
“领导者”与“领袖气质”
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