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反馈指标体系的构建
2009-12-17颜澄
颜 澄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在很多方面暴露了不足,高等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走入社会时不能学以致用,实践能力缺乏,随之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也就显而易见。笔者认为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建设更应注重学生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反馈机制构建是社会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并以此作为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依据。
一、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价技术的核心问题,也是评价理论的重要内容。毕业生群体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集中反映毕业生的行为特征,而行为的核心是素质问题,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训。因此,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应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也应是对毕业生德、智、体诸方面的考察。但是,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测度与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题组成员认为毕业生的社会评价结果与其在校学习成绩有一定相关,且主要影响因素是公共基础课和总体学习成绩,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对毕业后的社会评价结果影响程度并不十分显著。在最初的研究假设中课题组认为该机制主要将从旅游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能力素养三个方面着手。其中知识结构方面由管理学理论知识、经济学理论知识、旅游专业知识、语言类知识等五个因子组成;技能要求将由导游考试、会展实务与管理资格认证、饭店实务操作技能等因子组成;能力素养包括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仪表仪容等因子构成。但在课题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不仅要能够在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对于较强的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外交往的能力有更多的要求。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课题组重新修订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反馈机制的指标体系,见表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体系的一级指标主要分为思想品德、职业素养、业务能力、社交能力和健康状况等5个维度。德才兼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评价的基要素。德育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智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在从测度的指标体系中,毕业生就业反馈体系首先考虑了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这也说明了在大学专业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作为基础课程的思想教育课程。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等,它映毕业生对事业的看法和对工作所采取的一贯行为,在一定度上是稳定的,是毕业生从业的必备条件。很多毕业生反映高校应该有系统性地开展职业培育,有利于学生在面临就业和实际工作中能较快较好地进入角色。业务能力是毕业工作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指各种与专业和工作密切相关能力集中表现,包括实践能力、外语及专业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基于就业反馈指标体系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2.1 人才培养定位要准确
不同层次的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一定要准确。笔者所在的是三本院校,因此该层面的旅游管理本科层次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有较好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2.2 专业设置定位细化
伴随着旅游业内涵的纵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化发展,旅游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旅游与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缺。“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巨大的考验,大量培养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造成专业的不精和就业的不畅。旅游高校在专业设置定位上应有所区分和细化,可将市场上一些热门的方向如旅游商务、会展策划、宣传促销、景区规划等作为自己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我们旅游管理专业从最初的会展管理到后来的工业旅游,最近又在对高尔夫休闲进行市场调研,这说明广大的专业老师都明白应该早日找到专业的突破口,寻找旅游专业的“尼基市场”。
2.3 教学课程的优化
首先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应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较深的发展基础。其次,应该协调好专业课、服务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资金和场地的限制,直到现在我们的综合实验室没有相关的酒店操作软件,也没有具体的酒店餐厅和客房的实验室,这使得我们很多的需要实训的课程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只能到酒店实训。事实上大部分专业课和服务技能课应减少课堂讲授,通过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实现教学目的。这也是我们在2009级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酒店实训课程和酒店英语课程的原因所在。第三,适当调整选修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仅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大量参考书目,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加强教学。最后,应加强平时科研素质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素质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大量增加学术讲座课程,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旅游管理教研室目前已经尝试从2006级开始增加前沿学术讲座课程,但是由于没有学分的限制和相关的制约机制,很多学生都不能认真对待该课程,使得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2.4 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旅游院校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因此,旅游院校必须着手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建设实训基地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即围绕着旅游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各种专业实训室,如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前台、模拟餐厅等;二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即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同时在实践层面,笔者认为还应在实习鉴定方面加以细化。高校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实习结束的时候要求实习单位盖章鉴定,这种鉴定往往是笼统的、表面的。单位不清楚应该怎么写鉴定,学生也不知道学校要求学生在实习中强化哪些技能。笔者认为如果能按照上述的指标体系加以量化考核,那么学生也就对于实习的要求有更清楚的认识;而用人单位也明晰了学校对学生的考量指标,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实习更加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许涛.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的构建 [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2】 马小辉 高校教学质量的就业反馈机制构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
【3】张在宁 试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 [J]. 体育与科学,2007,11
作者简介:
颜澄 女 浙江杭州 汉 1978,9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讲师 从事旅游经济方向的研究
1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2007年度院级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