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素质教育的创新研究
2009-12-17靳磊马向文
靳 磊 马向文
摘要: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拓宽对体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认识,用具体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方案。
关键词:体育 素质教育 实践创新
一、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
1.1 以《决定》精神为指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处于研讨、争鸣的变革时期,知识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我国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1994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制定并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计划”;1995年在北京召开两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报告会”,标志者这项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1997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又明确提出:在高等教育诸多因素中,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指出“把教学改革作为高校各项改革的核心”;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深层次、多视角地阐述了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内涵,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对我国21世纪教育发展确立的宏伟目标。
1.2 以时代的发展为航标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国家专门人才储备的群体,加强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工作的基本前提,塑造健康的身心、体魄才能承担人生工作的重负,是建设祖国的需要。
人才的素质有那些?近年来许多专家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了探讨,一般认为应该包含:思想道德本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灵魂,身体心理素质是保障。
1.3 以社会与个体的需要为原动力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一是社会需求,社会呼唤体育,体育社会化是发展趋势;二是个体人才素质发展的需求,体育之所以能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伴随终生,关键在于以人为本,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人们健康的角度来看是如此,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亦然。这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新世纪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终身化的趋势。
二、 拓宽素质教育的理念
2.1 实践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
教育工作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拓宽本质教育的理念认识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确立面向未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其内涵有二:一是掌握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是为更好地探索体育空间领域;二是提高体育健康思想的理念认识是人才具备的基本条件。拓宽教育工作者的理念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的认识;二是体育知识、技能教育的认识;三是体育保健教育的认识;四是自我养成教育的认识;五是体育欣赏、鉴赏能力的认识;六是体育组织工作的认识。
2.2 用具体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方案的形成
素质教育理论是指导创新方案形成的关键问题。素质教育理论是一个宏观的概念,通过宏观的理论概念去定位微观的实践方案,用具体的理论去指导创新方案的形成。所谓具体理论,其一是“健康第一”教育思想,表现为体育知识、技能的认知,健康知识的认知,社会知识的认知;其二是“结构优化”教育观念,表现为知识结构、人力智能结构、物质条件结构、内容体系结构的改变,是指导创新方案形成的关键。
2.3 选择好素质教育内容
内容的选择是推选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选择教育内容?一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满足自我终身教育的需要。我们主要从应知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实践知识、基础生理知识、基础心理知识、基本锻炼方法、基本健康知识、基本体育精神等方面进行选择。选择好素质教育内容,主要是为提高个体在生活中的正常交往、协作、竞争、生存与发展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促进个体主动适应社会,并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个体对“社会健康”的基本贡献之一。过去教育内容选择是繁杂、技术过高,只注重之所以然、不注重之所以必然的道理,而素质教育内容选择是以基础、实效为主、适合养成教育的形成,是注重培养之所以必然的道理。
2.4 选择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1)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溶入。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工作进行的。教学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切人点,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学计划的灵活、教学目标的可行、教学内容的实效、教学方法简洁与新颖、考试标准综合性、考试方法严谨性,是体育素质教育溶人、实施的体现。
(2)素质教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溶人。课外体育活动是教学的补充,体育教学是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活动,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经过分化、泛化、自动化阶段,为实现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溶人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个体需要得到自由发展,又能实现课内外的互相补充作用。
(3)素质教育在运动训练中的溶人。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它是在普及的基础上选拔出来的优秀体育人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提高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达到以提高带动普及的作用。在运动训练中溶入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需要,能起到带动性作用,实现共同提高。
(4)素质教育在运动竞赛中的溶人。以小型竞赛为杠杆,全面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运动竞赛也可以说是体育教学补充、延伸、拓展的最好形式,它具有相互联系性和相对独立性,充分突出体育竞赛的竞技性、观赏性、体育精神,拓展体育的空间,达到教育的目的。
(5)素质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溶入。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社会、个体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人的素质。人文教育是各种文化内涵行为与观念的集中表现。为此,人文教育有着与社会、个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力求使体育文化、体育精神溶入到人们的思想之中。
三、建立体育素质教育的创新体系
3.1 体育素质教育创新体系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和谐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的专门属性,决定了体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新的世纪,世界教育思想的变革驱赶着我们必须顺应新趋势的发展,对构建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体育素质教育的构成性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各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谁也无法取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经过筛选优化组合,在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构建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体系。
3.2 体育素质教育创新体系的确立
创造力就是依据一定目的,坚持运用一切信念,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发展体系,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构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必须把创新作为前提。创新素质包括许多成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冒险、信心,好奇是创新的萌芽,冒险是创新的动力,信心是创新的保证。知识的传递将发生深刻性的变化,知识内容的本身,将过渡到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体系的把握,将过渡到知识的形成和共性;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将过渡到对知识的思考和创新。因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的确立要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个性的形成,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发现法,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培养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l]中共中央图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中发(1999)9号,1999—06——13
[2]刘锡芳。试论以认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J]。体有与科学,2001,22(2):75一77
靳磊 马向文(河南大学体育部开封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