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09-12-17杨峰
杨 峰
摘要:阐述了模块化教学法的特点,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的原则,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出了一套可行的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方案
模块化教学法(N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模块化教学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式的。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个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基础知识,及计算机操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该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并且能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更多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使得我们能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内容,打破原有教学的固定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了课程讲授的效率,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快领会该门课程的用处。
一、 模块化教学的特征
(一) 以学生为中心
模块化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开始利用很少的时间对任务的内容要求进行讲解,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学生自己写出任务计划书,实施过程,检查评估标准,并亲手按计划实施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师对学生搞不懂的地方进行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 手脑并用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师讲清学生应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整个操作完成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然后对照课本看是否和书本上的结论一致,这样在教师帮助下和个人探索中获取理论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 实现认知目标和操作目标的双赢
认知目标的实现固然十分重要,但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更加重视操作的熟练程度,因此认知目标、行为操作目标都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它们之间既是互相独立的,彼此之间又保持着重要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加速认知目标的实现,做到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的双赢是模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 师生之间实现了双向信息的传递
模块化教学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是讲课和指导,学生是听课和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得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学生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补充信息,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只有双向传递的信息,只有不断得到反馈的信息,才是真正有效率的信息传递。
(五) 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模块化教学表现在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按由浅到深的顺序设计,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参与程度的提高,使学生从一开始的要我学逐步变成我要学。
(六) 最高境界的激励方法
模块化教学激励的手段完全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学生从不会到会的心理感受,当学生从不会做一件事到经过努力之后会做一件事,成功的喜悦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再有,任务实施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是看任务实施的过程,而不是去看结果,这就完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 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的原则
(一) 以专业需求为依据
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搭配和组合的模块,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块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为核心,无论理论课程还是实验环节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内容展开。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永恒的主题。
(三)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学生专业特点对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规范实验环节的教学,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理论内容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必须是为实践技能服务的,强调实用、应用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作为计算机系列课程中的启蒙课程,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各专业领域中的其他课程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的大门,是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现在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与平台、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在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要紧密围绕这些教学目标和内容,以知识体系内部的联系为线索划分模块,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法”与“案例法”相结合,合理进行效果评价。在具体实施所中可以采取的方案是:
(一) 确定教学模块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三大教学内容,即:计算机系统与平台、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XP等九大模块。不同模块之间内容上是彼此分离,但在知识逻辑上又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方法,系统讲授理论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仔细讲解。根据每个模块所需的软件、硬件、程序等逐一讲解,这一步骤是模块化教学的核心。理论教学应全面,系统,能充分服务于实践。每个模块开始时都要讲授有关的基础理论,理论部分要占用一定的学时,虽然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理论指导实践,因此理论教学是必要的。比如:软件技术基础模块中的数据结构类型,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各个数据结构类型的特征和使用方法,这样的内容必须通过任课教师系统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指导实践操作。通过理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主要应用“案例法”。不同的教学模块,结合不同的案例。运用“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提高模块化教学效果
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任课教师应当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都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即所谓“教学相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四) 以“任务驱动”为主线,按照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布置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任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线,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独立的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布置学习任务。任课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任课教师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做好模块考核评价
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任务之后,任课教师要对其完成情况作出合理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全面评定。
四、 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得到很好的运用, 关键在做好每一个关键环节。而且,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模块化教学将会不断完善, 但目标只有一个, 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模块化教学法的特点及要求 姜君霞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7.4
[2]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姜大源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 新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 贾宗福等编著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
[4] 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王卫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0
作者简介:杨峰,(1975-),女,吉林通化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学院讲师,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