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理论初探
2009-12-17王志强费宏涛
王志强 费宏涛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的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骨肉,体育节以其活动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显著的成效性等特点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热点。本文阐述了如何构建校园体育节以及体育节对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节 初探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的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骨肉,这样整个校园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校园体育文化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如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活动、训练高水平的运动队、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等,其中体育节以其活动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显著的成效性等特点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热点。
一、体育节的构建
1.1体育节的确定
“体育节”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体育节的确定上要根据学校地域位置和具体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体育节整个活动的具体时间,一般结合有意义的节日(如校庆、“五·四”青年节等)或重大国际、国内的体育活动。
1.2体育节的主题
结合学校教育总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模式,确定体育节的主题。以简明精辟的主题词反映体育节的目的及学校体育场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目标。
1.3体育节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结构是指事物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稳定的组织形式。由于体育节具体目标、内容、时间、运作方式必须根据举办学校的性质、学生特点、校园环境、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而定,所以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结构。但其基本结构,也既构成体育节的各个组成部分和顺序划分,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模式,通常按开幕式、节日主体活动、闭幕式等三大部分的顺序进行。而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安排方式则完全取决于举办学校,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与可变性。各校可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把体育节办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体育场节能否具有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关键在于内容的确定是否体现了时代性、新颖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须从全体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出发,竞赛项目应以体育教材为主,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可参照以下内容:⑴健身性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某项素质效果显著项目而且简易可行、可测的身体练习,如有氧健身操、集体舞等。⑵竞技性体育活动——以普及型的田径、球类、棋类等项目为主的体育竞赛。⑶娱乐性体育活动——体育游戏、趣味游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⑷创造性体育活动——自编操表演或比赛、体育小制作、体育绘画、体育摄影、体育征文展览或比赛。综合性活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与其它文化互相渗透、交织,开发、展示学生才能的各种活动,如各科活动课成果展(中、小学)、各系特色展(中专、大学)、书法美术展、邮展、知识竞赛、演讲、文艺演出等。
1.4体育节的对象
体育节的对象是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校师生员工(中、小学可以请家长参与,为家长与学校、家长间的沟通提供条件)。由于体育节的内容包括了娱乐体育和健身体育项目,为不同素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提供条件和机会。参与是成功的一半,贵在参与,只有参与,才有体验、才有兴趣、才有提高、才有追求、才能实现终身体育。
1.5体育节的形式与组织
体育节是全员参加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其规模和时间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是2~3天,也可以是一个阶段。根据学校的规模既可以班级、年级为单位,也可以系、院为单位,既要有全校集中的大型活动,也要有单项俱乐部、体协组织的中小型活动。其内容和形式应有较强的可变性和选择性。规模、内容、形式视学校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可繁可简。
1.6体育节的奖励原则
本着参与和竞争并重的原则,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体育道德风尚奖、精神文明奖,加大集体奖励力度,鼓励合作和团队精神。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更强调参与的宗旨。奖品同时应以健身、运动器材为主。
二、校园体育节在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2.1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通过体育节,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把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校风、学风的有机成分。这样,当广大师生参与到体育节中,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他们就会形成积极进取的心境,发奋努力的情感,心态也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校风、学风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的行为指南。
2.2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通过构建体育节,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体育节中的自编操表演、体育绘画、体育小制作、体育游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在运动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多功能作用,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2.3促进师生员工及师生员工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体育节的对象是全校师生员工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因此,它就成为广大师生员工之间,以及广大师生员工与学生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如:北京市实验二小举办的体育节,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体育节提出“全员参与、全场互动”的口号,竞赛规程规定,每个项目都必须由孩子和家长同时完成。通过体育节拉近了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了学校在社区的形象与地位,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
2.4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旨在加强全民健身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九五规划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它明确指出“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因此,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是抓好学校体育,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绝大部分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独立地、自觉地从事科学锻炼的。通过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节的活动,培养自觉参与、自发组织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为积极参加自我健身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节,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培植高品位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将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形成终身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品质,向学生提供广泛的参与体育实践的机会,同时必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产生有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
[2] 国务院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6
[2]高岩松 .走出学校运动会的误区构建体育节,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1
(王志强 费宏涛,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