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

2009-12-17

法制与社会 2009年28期
关键词:广泛性协商民主开放性

唐 琼

摘要作为当代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政府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体现了与协商民主理论在一些方面的一致性,网络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成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新形式。但同时,要合理有序有效的实现网络政治参与,还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 协商民主 广泛性 开放性 直接参与性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0-226-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网民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截至2009年1月6日,中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3亿。未来几年这些数字的幅度和速度将继续增加。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已开始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以其鲜明的特性对当今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诸如春运火车票不涨价、黄金周假期调整等事关民生政策的制订,离不开网民大胆意见和建议。诸如“考察门”、“香烟门”、“虎照门”、“猥亵门”、“黑砖窑事件”、“躲猫猫事件”等许多引发网络热议的事件也正是因为网民的针砭时弊、舆论监督与参与,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与解决;还有西藏骚乱、奥运火炬事件、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都有网民的深度参与,为捍卫国家民族荣誉、战胜巨大自然灾害凝聚了人心,集结了力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以说,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并深刻地改变了这些事件本身的进程甚至性质。因此,有人把2008年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年,把2009年称为网民问政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现实课题,而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

而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体现了与协商民主理论在一些方面的一致性,网络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成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新形式。

一、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协商民主的主体广泛性

协商民主与传统民主不同,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协商不再局限于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精英范围内,而是把协商主体扩展到整个社会,其主体涵盖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等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能够广开言路、广求良策、广谋善举,使社会各群体中的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通过协商渠道得到系统综合地反映,以确保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新形式,对参与主体的职业、社会地位、年龄、性别等没有限制、对经济实力、文化水平等因素要求也不高,更不必经过选举获得人大代表资格或政协委员资格,网民可以直接在论坛、博客、留言版、社区等网络空间上对各种不同政治经济问题发表看法,网络为每个人、不同利益集团、各类组织、多层次的政治机构提供了直接性、普遍交互式的政治经济的利益诉求渠道。广大普通民众因此拥有了一个平等发表意见的话语平台,所以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畅通的网络政治利益表达渠道,不仅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途径“缺位”与“贫困”的现实,为政治稳定提供了良性基础。而且借助网络这样的传播工具和表达方式,使得那些原来无法在传统媒介上表达的少数的“另类声音”也有了生存空间,网络政治参与能够照顾到少数群体的利益,为弱势群体找到了利益表达的新渠道,从而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

二、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协商民主过程的开放性

协商民主建立了较为包容、平等、公正、自由的讨论沟通机制,以求达成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共识。协商民主坚持求同存异,只要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社会各界人士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在充分的、民主的、平等的、真诚的协商讨论中作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协商民主首先包容着各参政党的不同政见,包容着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公民在协商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观点,分析彼此产生分歧的原因,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更大的共识。因此,协商民主因融入各个参与者的意见,虽未必一定产生正确的决策,但可以在参与者之间产生更多的政治支持、正当性与信任,促使民主政治朝着良性的方向健康发展,所以更具有丰富的实质民主的含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表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显现出勃勃生机。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呈多元化、复杂化特点,需要通过协商民主这个表达的平台予以体现。协商民主平等对待、平等包容这些诉求,并经过合法、理性的渠道反映和表达,较好地照顾和解决了他们的利益。

而网络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等形式,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见解,自由进行信息交流,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能使每个人都可以在协商与讨论中畅所欲言,不必受制于权力、权威的话语权势的影响,给普通民众以充分的发言权和机会,消解了现实社会中人们之间因权力地位和金钱影响下的讨论与对话的不平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民在网络上通过浏览公共论坛的帖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关注和参与论坛的讨论和调查。随着中文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其地位和功能甚至获得了权威层的认可。互联网公共论坛上的发贴、回贴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不再是网民的自娱自乐,而成为表达民意的一个途径。

三、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直接参与性

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协商民主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协商民主主要是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内容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政府,当面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时,政府应主动引入协商民主的参与机制,参与决策的全过程。如行政管理的听证制度就是在协商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决定政策内容的调整、取舍。如在决策之前,公众应该协商发表不同见解,并将协商民主的成果提供给决策者,帮助决策者从不同角度权衡利弊,以利正确地决策;在决策之中,公众将协商民主的成果为决策者所借鉴、采纳,就转化为决策的内容;在决策之后,公众通过协商民主积极的介入,参与对决策实施的监督,评价决策实施的绩效,收集实施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决策者。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增加了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直接的、全面的参与和沟通的可能性。通过网络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既让民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政府的有关决策就会越来越合理。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如每年“两会”期间,社会各界更是通过网络广泛深刻的进行政治参与,在2005年“两会”即将结束时,一条征集“总理记者招待会网民最想问的问题”的帖子于3月11日出现在新华网发展论坛,立刻引起网民的踊跃提问。类似内容的首帖有40余条,跟帖达2600余条,截至14日已汇集近1300个问题,有近10万人次上网点击,点击量超过26万人次。网民所提的问题涉及农业、国企改制、反腐败、科技、教育、再就业、港台、外交等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自身包含的高度开放、多元、的特点,对国家和政府来说,促进了政务公开,便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缩小了与公众的距离。对公民来说,更新了政治观念、增加了政治自由度、提高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公民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政府政策更多的建立在以民意的基础之上,使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得以增强,民主权利得以履行,进而促进民主过程,确立民主社会新形式,日益成为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公共论坛的政治参与实践已经在推动民主进程上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成为连接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桥梁。但是,互联网公共论坛也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网络信息的双重性

互联网上充斥着爆炸性的信息,在提供一些真实、有效信息的同时,还会掺杂有许多无效、虚假甚至恶意信息,虚假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当公众为虚假的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由失真、过滥的信息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制定公平和公正的决策,影响行政决策的效率,这样不仅不会推进民主社会的进程,反而会破坏政治文明建设。

(二)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受限性

从主体来看,我国尽管进入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仍然占总人口的少数,对于没有经济实力购置网络设备并支付网络费用、没有能力应付复杂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或者对于根本不懂计算机操作的人无法成为网络时代的网络公民。网络技术对于网民的限制,实际上也就限制了民主的范围。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呈现出“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不平衡态势,网络的普及程度仍然有限,这些都限制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扩大发展,影响了网络民意在不同阶层的合理分布。

(三)网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网络政治参与者本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是良莠不齐的,表现在一方面对网络所提供的政治信息的真假性难以辨别,另一方面网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不能理性的控制,由于网络身份的隐匿性,有些网民会别有用心的散布虚假的政治信息,甚至丑化、攻击、诽谤政府,同时网络上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也屡屡发生,这些都必然损害了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总之,协商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民主形式,它意味着公民能够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当家作主。建设现代性的民主国家,就是要建设一个现代性的民主型社会,民主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开放型的民主言论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互联网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接近协商民主理想的政治实践,在有效整合公民的意见,促进政治决策过程透明化、民主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理应成为当前实现民主治理的选择方式之一。通过网络政治参与,我国民众参与政治的途径得到了扩大,参与政治的热情、参政能力得以提高,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逐步走向成熟,并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民主型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民主范式的复兴与超越(代序).三联书店.2004.

[2]约翰·费尔约翰.建构协商民主制度.陈家刚主编.协商民主.三联书店.2004.

[3][英]尚塔尔·墨菲.政治的回归.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4).

[5]黄卫平,陈文.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民主”.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Ⅳ.

[6]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学术界.2005(5).

猜你喜欢

广泛性协商民主开放性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早期疗效
文拉法新缓释片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效果观察
寻求开放性道路